(2025年4月18日,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东莞松山湖近期通过系列政策组合拳,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进一步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园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体系优化: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松山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堵点,出台《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修订)》,围绕“成果落地转化、产学研合作、服务生态搭建”三大方向推出15项具体措施。例如,对高校、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实现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技术交易服务机构按实际交易额给予3%的补贴。同步实施的《松山湖高新区2025年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将深化“大装置大平台+产业”对接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并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转化基地、生物医药集聚区等载体。
金融活水浇灌: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于2025年4月正式启动,整合市属国企资源打造“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计划。科创集团推出天使投资基金、产业并购赋能计划等四大创新服务,重点支持硬科技领域早期项目。该集聚区已吸引深创投等30余家头部机构入驻,配套“园区保”融资产品,形成覆盖种子期至成熟期的投融资生态。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园区科技企业获投金额同比增长45%,其中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占比超六成。
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加速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项目近期取得突破,其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预计2026年投产,将填补国内百亿级市场空白。此类成果的快速转化得益于“科学家+企业家”协作机制——实验室提供技术中试支持,市镇两级政府联动解决产业化用地、审批等问题。同时,松山湖开发者村与华为云共建AI药物研发平台,使东阳光药业的新药研发效率提升30%,大幅缩短上市周期。
千亿园区再升级:科技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2024年松山湖GDP首破千亿,高新技术企业达770家,R&D投入强度达13.3%,居全国前列。随着香港城大(东莞)、大湾区大学等高校落地,24万科技人才形成的“雨林生态”正催生裂变效应。当前,园区围绕“1+4+1+X”产业体系,重点攻坚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等赛道,同步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
结语
从政策创新到生态构建,东莞松山湖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加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这座崛起中的科学之城,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提供样本,更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彰显中国创新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