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一座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影视产业新地标正拔地而起。2025年5月,亚太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影视基地(DNEG 360×Dimension虚拟制作影视基地)正式签约落户东莞市厚街镇,这个占地9万平方米的"亚洲总部"项目,犹如一颗技术种子被播撒在东莞这片制造业沃土上,预示着AI与影视文创产业深度融合的新纪元。

AI影视工场的全球坐标
该项目由国际顶尖视效公司DNEG主导,其"360×Dimension"虚拟制作技术曾助力《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大片斩获奥斯卡奖项。基地落户东莞的战略选择,折射出中国在全球AI应用版图中日益凸显的枢纽地位。正如埃森哲最新报告所指,亚太区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试验场,而中国科技市场的活力正吸引全球资本重新评估投资价值。基地规划中的全LED虚拟摄影棚、实时渲染中心、AI数字人工场等设施,将构成亚洲最完整的虚拟制片生态链,预计每年可吸引50万人次游客及影视剧组。

技术融合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数字造梦空间"里,人工智能不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化身剧组的"全能助理"。基地运营方欧阳杰透露,依托东莞成熟的微短剧产业需求,AI将深度参与从剧本智能生成、虚拟演员调度到自动剪辑调色的全流程。比如编剧只需输入故事梗概,AI就能基于海量剧本数据库生成符合戏剧结构的初稿;导演可通过元宇宙系统预演分镜,实时调整虚拟场景的光影参数;后期制作中,智能剪辑系统能自动识别素材情感曲线,匹配最佳镜头组合。这种"人类创意+机器效率"的新模式,将使影视制作周期缩短40%以上。

产业链条的颠覆重构
厚街镇的厂房曾经以鞋机五金闻名,如今正经历着"从车床到数字资产"的蜕变。基地规划中的AI训练中心将吸纳东莞庞大的制造业数据资源,比如用3C产品质检图像训练物体识别模型,转而应用于影视道具的自动化建模。这种"工业反哺文创"的独特路径,恰如IDC报告揭示的趋势——亚太地区43%的企业正以超20%的增速加码AI投资,而跨界融合成为价值爆发点。据测算,基地建成后将带动周边形成超200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涵盖光学镜头研发、动作捕捉服生产等细分领域。

政策红利的乘数效应
东莞市政府将该项目视为"AI+制造"战略的关键落子,其政策设计显现出精准的产业洞察。一方面通过土地置换政策,将旧工业区升级为"数字创意走廊";另一方面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影视企业采购本土AI技术服务。这种"硬件改造+软件赋能"的组合拳,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示的生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特别规划了"国潮动漫实验室",旨在将粤绣、醒狮等非遗元素的数字化资产库与AI生成技术结合,助推《大圣归来》式的新国漫诞生。
人才磁场的聚集效应
面对虚拟制片工程师、AI调色师等新兴岗位缺口,东莞理工学院已率先开设"影视智能工程"交叉学科,其课程体系由DNEG技术团队直接参与设计。基地更与深圳、香港的六所高校建立"湾区数字人才联盟",计划三年内培养5000名掌握AI工具的复合型创作者。这种"产业需求倒逼教育变革"的模式,正在重塑人们对职业边界的认知——未来的场记可能需要编写Python脚本,而灯光师或许要精通神经网络参数调节。

站在全球视野审视,东莞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正通过AI影视基地项目完成从代工思维到原创输出的跃迁。当9万平方米的虚拟制片园区与东莞30万家制造业企业产生化学反应,这里或将成为好莱坞与硅谷的"东方合体"。正如项目签约仪式上与会专家的共识: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用中国制造赋能中国创造的深度实验。在AI重构所有行业的今天,东莞的选择或许为二三线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颇具前瞻性的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