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东莞政协与港城大(东莞)联合培训赋能委员履职 政学融合激发建言新动能

时间:2025-05-22作者:百晓生阅读:4分类:莞聚头条

  

  近日,东莞市政协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联合举办了两期“市政协委员提升履职能力培训班”,近百名委员参与其中。这一举措不仅深化了地方政协与高校的合作,更通过系统性学习为委员们赋能,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言献策注入新动能。

  双向赋能:政协与高校的资源共振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重要载体,此次为政协委员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培训内容紧扣“思想政治引领”与“参政议政实务”双主线,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又包含政协提案撰写、社情民意调研等实操技能。这种“理论+实践”的课程设计,如同为委员们配备了一套“政策工具箱”,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社会痛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视野拓展:从地方经验到国际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特别强调“跨界融合”。依托港校国际化背景,课程引入了大湾区发展规划、全球城市治理比较等模块。例如,通过分析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与东莞“三旧改造”的异同,委员们得以跳出地域局限,思考本土政策的优化空间。一位参与培训的委员表示:“这种对比学习就像打开了多棱镜,同一议题的光谱突然变得丰富起来。”

  能力升级:履职从“经验型”转向“专业型”

  过往政协委员履职多依赖个人职业经验,而此次培训通过分组研讨、模拟协商等形式,强化了委员们的系统性思维。在“虚拟政协会议”环节,委员们需针对东莞数字经济转型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90分钟内完成从调研到提案成文的全程演练。这种高强度训练显著提升了委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团队协作效率。

  社会联结:搭建多元对话桥梁

  培训期间,政协委员与高校学者、企业代表还开展了多场“跨界圆桌会”。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层治理现代化”等议题,各方从不同视角碰撞观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教授分享道:“政协的‘接地气’与高校的‘前瞻性’结合,能孵化出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种互动如同在学术研究与政策落地之间架设了“转换器”,加速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未来展望:常态化机制下的长效影响

  此次培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东莞市政协能力建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据透露,后续将建立“委员学分制”,要求每位委员每年完成一定学时的专题学习,并将培训表现纳入履职评价体系。这种制度化设计,意味着政协工作正从传统的“会议型”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人才储备。

  通过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集中淬炼,政协委员们不仅提升了个人素养,更重塑了履职生态。当学术智慧与政治协商相遇,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持续滋养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