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东莞市谢岗镇迎来了一项关乎青少年安全教育的里程碑事件——东莞市青少年消防安全实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这一项目由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市教育局、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共同推动,标志着全市青少年消防安全教育正式迈入“实战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从理论到实践:一场安全教育的革新
传统消防安全教育多以课堂宣讲、图片展示为主,而新成立的实训基地则打破了这一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火灾场景的设施,如烟雾逃生通道、灭火器操作区、高空缓降训练装置等,青少年可以亲身体验灾害应对的全流程。例如,在专业指导下,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火势、选择逃生路线、使用灭火器材,甚至掌握结绳自救等实用技能。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不仅强化了知识的吸收,更培养了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多方协作:打造全民消防的生态链
基地的成立背后是政府、学校与消防部门的深度联动。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蔡飞在揭牌仪式中强调:“消防安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通过系统化训练让青少年成为家庭和社区的‘安全种子’。” 这一理念与市教育局的德育目标不谋而合——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再辐射至社会,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覆盖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青少年需要“实战化”训练?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火灾造成的未成年人伤亡案例中,近70%与缺乏自救能力有关。实训基地的课程设计直击这一痛点:例如,针对低龄学生设计“火灾警报辨识游戏”,通过声光模拟帮助儿童快速识别危险信号;对中学生则增设“团队协作逃生任务”,培养集体应对能力。这种分层教育模式,如同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量身定制“安全盔甲”,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枯燥,又确保了实效性。
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新角色
基地不仅面向学生,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培训资源。德育基地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开设“家校联合演练日”,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模拟火灾逃生,打破“大人保护孩子”的单一思维,转而建立“互相提醒、共同防御”的家庭安全文化。一位参与试运行的教师反馈:“学生回家后主动检查家里的灭火器有效期,这种影响力远超预期。”

展望:从东莞经验到全国示范
随着首期培训的启动,该基地计划每年覆盖超过10万名东莞中小学生,并逐步向周边城市开放共享资源。其“专业化+趣味化”的设计思路,或将成为全国青少年安全教育的新范本。正如消防救援支队所言:“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危险面前做出正确反应,社会的安全防线才算真正筑牢。”
这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如同一座“安全实验室”,正在用火焰般的热情,点燃青少年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