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的举措——“名医面对面”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这场以“名医聘任+区域共享”为核心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东莞市民打开了与顶尖医疗专家零距离沟通的窗口,更如同一剂强心针,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长期难题注入了新活力。
名医下沉:从“云端”到“家门口”的医疗革命

在传统就医模式中,三甲医院专家号往往“一号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则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此次活动中,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率先打破壁垒,通过柔性引进省内四位知名专家(涵盖骨科、心内科等高需求领域),以定期坐诊、健康讲堂等形式将优质资源直接输送至社区。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策略,犹如在医疗资源的“旱地”上铺设了一条直达水源的管道——市民无需长途奔波,便能享受与三甲医院同质的诊疗服务。据院方透露,首场活动当天便有超过200名市民参与,其中30%来自周边乡镇。

区域共享:一盘棋思维下的资源再分配
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独创的“区域共享”机制。医院将名医资源与辖区内23家基层医疗机构联网,通过远程会诊、技术培训、病例共享等方式,实现专家资源的“裂变式”扩散。这种模式借鉴了浙江诸暨、山东威海等地的成功经验,但更进一步——例如,神经外科专家在完成本院手术后,可通过视频系统实时指导乡镇卫生院处理紧急病例,相当于为基层医生装配了“智慧医疗外挂”。焦根龙院长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共享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通过系统化协作,让每一份医疗资源都流动起来,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最需要的地方。”

健康意识觉醒:从“治病”到“防病”的范式转移

区别于传统义诊的单一诊疗功能,“名医面对面”特别设计了健康管理闭环。活动现场设置“健康档案云终端”,市民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获取个性化的疾病风险评估报告,并预约后续跟踪服务。这种将三甲医院的预防医学能力下沉的做法,如同为市民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健康管家”。一位参与活动的糖尿病患者感慨:“原来我的血糖波动与睡眠质量相关,专家用手机APP就教会了我如何调整生活习惯——这比开药方更有价值。”

五年积淀:人才战略的厚积薄发
这场活动的成功并非偶然。回溯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过去五年的发展轨迹,其持续引进的48位高级职称专家、建设的12个省级重点专科,如同为“名医面对面”搭建了坚实的舞台。李卫副院长透露,医院未来还将建立“名医工作室”制度,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医疗骨干,计划三年内为东莞培育100名“带不走的专家”。这种长效机制的设计,正呼应了国家医改“强县域、强基层”的核心要义——正如医疗资源共享理论所述,唯有让人才与技术真正扎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

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启动仪式上公布的一组对比数据颇具说服力:实施资源共享后,东莞东部片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转诊率下降18%,而疑难病例确诊效率提升4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市民切实的就医体验改善——例如,塘厦镇居民王先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从社区初诊到三甲医院专家制定手术方案的全程,较传统流程节省了3天时间。医院病床使用率的动态监测还显示,区域协同机制使三甲医院的急症床位周转率提高15%,相当于无形中新增了50张“虚拟病床”。

站在“十四五”医改深化期的关键节点,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的这次创新尝试,或许将为全国县域医疗改革提供一个鲜活样本。当更多医疗机构学会用“共享”的钥匙打开资源困局,那句“看病不难、看病不贵”的民生承诺,终将从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