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莞,2025年4月9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典范,莞港两地正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为支点,加速构建“香港服务+东莞智造”新生态。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莞港两地新增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327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六成,成为驱动湾区经济跃升的核心引擎。
政策与机制创新:从“三来一补”到“研发转化”
莞港合作自1978年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落地东莞起步,历经40余年发展,已形成“香港国际化资源+东莞产业链优势”的独特模式。2025年3月17日,“莞港携手 共建湾区”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两地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300余人参会,现场签约33个项目,涵盖人工智能、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总投资额达184.7亿元。
在制度衔接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东莞市科技局联合推出“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纺织服装、模具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并试点“香港研发+东莞转化”备案制合作模式,助力企业攻克数字化转型技术瓶颈。
产业协同加速:科创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
莞港两地正聚焦三大领域深化协作:
科技创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研究院与东莞松山湖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柔性抓取、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产业化;港资企业普渡科技在虎门打造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年产能突破4万台,带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上游配套企业集聚。
跨境物流: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自2024年运营以来,累计完成进出口货值超140亿元,物流成本降低30%,实现“香港空运提单、东莞一站通关”高效联动。
金融服务: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港资机构在东莞设立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为超20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汇率避险、供应链融资等定制化服务。
重点项目落地:共建湾区科创新地标
2025年,莞港合作进入项目密集落地期:
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香港高校成果转化基地”,首批入驻的香港科技大学纳米材料团队已与生益科技合作开发高频覆铜板,产品良率提升15%。
滨海湾新区:引入香港新世界集团打造“AI+智慧城市”示范区,试点无人驾驶接驳、智能垃圾分类等场景,预计2026年建成运营。
水乡功能区: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共建绿色食品产业园,推动东江水系生态资源与预制菜产业深度融合,首批“莞香茶点”“荔枝冰饮”等联名产品已进入香港商超。
未来布局:三年行动计划锚定千亿目标
根据《莞港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两地将在三方面重点突破:
机制衔接:探索香港专业资格与东莞职称互认,首批涵盖工程师、会计师等8类职业;
平台共建:建设10个跨境产学研基地,推动香港5所高校与东莞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生态融合:设立50亿元莞港科创基金,支持天使投资、跨境技术交易等新业态。
“莞港合作正从‘制造协同’向‘智造共创’升级,”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香港将强化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支撑,助力东莞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