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头版关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7-03-15作者:东莞小张阅读:34分类:莞聚头条

  在万物生长的四月,《人民日报》深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以"松山湖模式"为样本,揭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国方案。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这座崛起于东莞的科创新城正以"科研重器+产业矩阵"双轮驱动,书写着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方程式。

  W020250407530822531397.png

重器构筑创新基石

  在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总投资23亿元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如同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已支撑全球科学家完成2000余项前沿课题。这个亚洲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释放创新势能。二期工程启动后,其研究能力将实现几何级增长,与南方光源测试平台、材料实验室等形成世界级科研矩阵。

  "金字塔式"创新生态成型

  松山湖构建的立体创新体系呈现鲜明层级特征:

  科研尖峰:集聚大科学装置及新型研发机构48家

  产业基座:形成"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等战略领域

  转化通道:首创"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

  数字见证创新效能

  2023年亮眼数据印证模式成效:

  ▶ GDP同比增幅达12.3%

  ▶ 国家高新区排名跃居第19位

  ▶ 科技城百强榜攀升至第17位

  ▶ 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落地,服务超2000家制造企业

  【创新中国进行时】

  从"人造太阳"突破1亿度运行,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我国全球创新指数十年跃升23位。松山湖的实践印证:当科研"国之重器"遇上产业"需求清单",便能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化学反应。正如中科院某材料团队通过散裂中子源破解电池寿命难题,使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30%,这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松山湖模式为破解"死亡之谷"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唯有让实验室的"思想火花"与生产线的"工艺洪流"同频共振,方能奏响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