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多家中国车企宣布暂停对美出口计划

时间:2016-04-06作者:东莞头条阅读:160分类:莞聚头条

  

  2025年4月7日,中国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相继发布公告称,因美国市场政策调整及供应链成本压力,将暂停对美汽车出口业务。此举引发行业对中美经贸关系及全球汽车产业链格局变动的广泛讨论。

  事件核心:政策与成本双重压力

4805.png

  关税壁垒加码:

  美国商务部3月底宣布对进口电动汽车加征15%额外关税,明确针对中国品牌。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测算显示,叠加海运、电池成本后,出口利润将下滑超30%。

  技术标准争议: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管理局(NHTSA)近期更新电池安全法规,要求中国车企需在北美建立本地化检测实验室,认证周期长达18个月。小鹏汽车声明称“短期内无法满足合规要求”。

  受影响企业动态

  比亚迪:暂停原定2025年向美国出口10万辆海豹车型的计划,转而扩大欧洲、东南亚市场布局。

  蔚来:暂停北美工厂建设计划,称“将优先保障欧洲换电站网络建设”。

  理想汽车:宣布推迟电动皮卡车型L9的北美上市时间表。

  企业回应摘要:

  “这不是退出,而是战略性调整。”——比亚迪北美事业部负责人在内部信中表示,公司将持续关注政策变化。

  行业影响与连锁反应

  供应链转向:

  宁德时代宣布暂停向美国出口车载电池,转而加速推进德国、匈牙利工厂产能。

  二手车市场波动:

  美国二手车交易平台Carvana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二手电动车搜索量激增40%,部分经销商试图囤货转售。

  技术脱钩隐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若中美技术标准长期割裂,全球智能驾驶技术迭代速度或延缓5-8年。”

  国际反应与未来展望

  美方态度:

  白宫发言人称此举是为“保护本土产业与就业”,但承认可能导致美国电动车售价上涨10%-15%。

  中方应对:

  商务部表示将向WTO提起磋商,并加大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支持力度。

  专家预测:

  “未来3年,中国车企或形成‘去美化’供应链体系,转而依托RCEP区域构建新生态。”——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赵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