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成就“城市绿肺”
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历经25年发展,从荒山蜕变为森林覆盖率超92%的“城市绿肺”。园内现存近千种野生植物、300余种野生动物,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万个/cm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生态屏障。通过年均超500万元的生态投入,公园构建了完善的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水土涵养体系,科学修复原始次生林,森林蓄积量较开发初期增长两倍。
文化品牌塑造“南天圣地”
观音山以“生态建园、文化立山”为核心理念,打造了世界最大花岗岩石雕观音像、观音广场等文化地标,年举办近50场大型活动,包括粤港万人相亲会、登山大赛等。2015年启动的“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吸引近50万投稿,成为国内文化盛事。2025年建园25周年庆典期间,“名联咏名山”系列活动再掀热潮,吸引全国文学名家参与,门楼联廊揭幕等文化景观备受瞩目。
社会责任助力区域经济
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音山通过免门票、税收贡献及文旅消费拉动,年均免收门票超1000万元,带动周边消费近10亿元。其“关爱‘小候鸟’”项目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生态教育,累计捐款超1000万元。2024年游客量突破百万,成为珠三角文旅经济标杆。
发展挑战与维权突破
尽管生态成就显著,公园长期面临违建别墅、毁林开垦等困扰。2003至2024年间,园内2000亩林地遭破坏,涉及违法别墅、工厂及西气东输工程毁林事件。公园管理方多次向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部门举报,但执法响应迟滞。2025年4月,针对“颐雅山房”“名门”两处违建别墅的行政诉讼二审裁决落地,为公园维权带来新转机。目前,案件已推动相关部门重新审视林地使用权合法性,公众期待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协同。
展望:绿美广东的民营样本
观音山以“自筹资金、科学管护”模式,为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范本。未来,公园计划深化自然教育,打造大湾区青少年生态研学基地,并探索“生态+康养”新业态。随着绿美广东建设的推进,这座“民营第一园”将持续书写生态与经济共生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