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节轨排精准嵌入轨道槽,东莞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近日完成全线轨道铺设,这条串联东莞中心城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跨市动脉预计2026年全面贯通。届时,东莞市民乘坐地铁45分钟直达深圳前海,深圳创业者乘轨交半小时抵达松山湖高新区,"双城生活"将彻底升级为"同城通勤"。
轨道网络重构湾区时空
东莞轨道交通集团数据显示,当前东莞已开通的2号线日均客流量突破35万人次,其中跨市通勤占比达28%。而即将贯通的1号线三期工程,将使莞深两市轨道交通网络首次实现"握手",通过深圳6号线衔接,形成串联大湾区东岸科技走廊的黄金通道。"跨市地铁每延伸一公里,就能激活沿线5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带。"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志刚指出,这种"轨道+产业"模式正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上午实验、下午研讨"的协同创新圈。
"钟摆族"迎来生活革命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工作的东莞人李敏,每周需往返深莞三次。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行自驾方案单程油费+高速费约85元,耗时1.5小时;地铁贯通后通勤成本降至12元,时间压缩至50分钟。"省下的通勤费够支付孩子兴趣班费用。"东莞中原地产监测显示,地铁1号线松佛段沿线楼盘咨询量近三月激增120%,"轨道物业"价值正被重新定义。
湾区交通网加速织密
东莞的跨市突围只是大湾区"轨道革命"的缩影。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到2035年将建成总里程超2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当前,广州28号线正突破行政壁垒向佛山、东莞延伸,深圳11号线启动向东跨江延伸中山的可行性研究,珠海珠机城际二期即将对接横琴口岸,港深西部铁路前期研究紧锣密鼓推进。国家发改委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年内将有7条跨市轨道进入实质施工阶段,轨道网络密度将超越东京都市圈。
未来生活图景渐次展开
在东莞西平站TOD综合体,集科创办公、商业文旅、人才公寓于一体的"垂直城市"已初具雏形。万科城市研究院分析师张立观察到,这类轨道枢纽正演化成"湾区活力细胞":深圳创客在此租赁共享实验室,广州设计师开设联合工作室,港澳青年在此申报创业补贴。当轨道网络突破城市边界,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涌动,正在书写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全新注脚。
随着轨道轰鸣声渐近,一场由钢铁动脉牵引的湾区生活革命,正从图纸驶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