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自私的巨人

时间:2025-09-29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5分类:莞聚头条

  深秋的英伦花园里,金黄的落叶堆积在草坪上,北风裹挟着寒意穿过光秃秃的枝桠。这座曾经属于一位巨人的花园,如今已成为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传说。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自私的巨人》故事,在问世一百三十余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引发回响,而这一次,它跨越了童话的边界,叩击着现实世界的门扉。

  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工业小镇,社区工作者莎拉·威尔逊第一次给问题少年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她没想到,这个写于1888年的童话,竟在21世纪的今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魔力。“起初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幼稚的童话,”莎拉回忆道,“但当巨人推倒围墙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

  故事中,那位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的巨人,在自己的领地里筑起了高墙,结果花园里永远都是冬天。直到有一天,他帮助了一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推倒了围墙,春天才重新回到花园。王尔德在故事结尾写道:“在我花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美丽的花朵。”

  这种从自私到分享的转变,正在全球各地的社区项目中得到实践。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一所小学,将《自私的巨人》改编成了音乐剧。校长罗伯特·陈表示:“我们想让学生明白,分享不仅能使自己快乐,也能改变整个社区的氛围。”

  在故事的发源地英国,一项名为“开放花园”的计划正在三十多个社区推行。居民们打开自家花园的栅栏,与邻居共享绿色空间。曼彻斯特的退休教师詹姆斯·帕特森就是参与者之一,他将自己半英亩的花园改造成了社区儿童的自然课堂。“巨人最终明白了,花园的美不在于独占,而在于分享。”帕特森说这话时,正在指导孩子们种植冬季蔬菜。

  心理学研究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童话的深刻寓意。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乐于分享的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社会支持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研究负责人艾米丽·卡特教授指出:“王尔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开放与分享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寒冬’,创造情感上的‘春天’。”

  而在商业领域,一些前瞻性企业也开始从这个童话中汲取灵感。瑞典一家科技公司的CEO马库斯·约翰逊要求所有新员工阅读《自私的巨人》。“我们鼓励开放、协作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约翰逊说,“就像故事中的花园,当思想自由流动时,创新才会蓬勃发展。”

  当代社会中,“围墙”以各种形式存在——从社区间的隔阂到数字世界的信息壁垒,从文化偏见到经济壁垒。王尔德研究专家、牛津大学教授蒂莫西·琼斯认为,《自私的巨人》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课题:“我们如何在维护个人空间与促进社会共享之间找到平衡?”

  在故事中,改变始于巨人帮助那个无法爬上树的小男孩。这一细节被社会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中。伦敦东区一所学校的教师阿妮塔·考尔表示:“我们教导孩子们,帮助弱者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打破隔阂、建立联系的开始。”

  环境保护主义者也从这则童话中获得了启发。国际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负责人马克·史蒂文斯说:“巨人花园的隐喻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地球的态度。当我们把自然资源‘锁起来’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在文学评论家看来,《自私的巨人》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是因为它既简单又深刻。爱丁堡大学的文学教授菲奥娜·麦克米伦指出:“王尔德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与转化的故事。它的力量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直指人心。”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社区花园、学校项目和公益活动中,《自私的巨人》的精神正在以各种形式延续。从纽约的屋顶农场到东京的社区菜园,从柏林的共享工作坊到悉尼的邻里图书馆,人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倒无形的围墙。

  “那棵树为什么开满了花?”在伦敦一所小学的课堂上,一个孩子听完故事后问道。老师微笑着回答:“因为春天终于回到了巨人的心中。”

  或许,王尔德通过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园,当我们推倒围墙,迎接的不仅是外界的春天,更是内心的花开。

上一篇:致命玩笑

下一篇:欣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