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东莞博物馆日:文化疗愈与城市记忆的共融焕新

时间:2025-05-19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3分类:莞聚头条

  

  2025年5月18日,东莞以一场融合文化疗愈与城市记忆的博物馆日庆典,向公众展示了这座“博物馆之城”的活力与温度。围绕“共建共融”与“焕新赋能”两大主题,东莞市博物馆联盟不仅推出了创意十足的互动活动,更首次向公众揭开了建设中的新馆神秘面纱,让文化体验从展柜走向生活现场。

  心灵处方与漫画疗愈:博物馆的温情转身

  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部主会场,一份特殊的“心灵处方”成为今年活动最大亮点。观众们可以在专属空间里体验以文物元素设计的解压手工、聆听专家结合历史故事开展的心理疏导,甚至通过小林漫画展的幽默哲思获得情感共鸣。这种将博物馆功能从知识传递拓展至精神疗愈的创新尝试,吸引了大量都市白领和亲子家庭参与。“没想到青铜器纹样能变成减压涂鸦模板,一边了解莞草编织历史,一边做手工,压力真的缓解不少。”一位参与市民感慨道。这种“文化+心理”的跨界融合,正是东莞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文化锚点”的生动诠释。

  文创市集:让文物活起来的20种可能

  主会场外200米长的文创市集区,20个特色摊位如同打开的“城市文化盲盒”。石龙木屐匠人现场演示传统工艺,林则徐主题邮票与虎门销烟卡通徽章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而采用可园窗花元素的3D拼图则让建筑遗产变成可带回家的益智玩具。最受欢迎的互动体验区排起长队——观众能用版画复刻东莞蚝岗遗址陶纹,或用AR技术让镇馆之宝“东汉铜鼓”在手机里奏响穿越千年的韵律。“这些文创不是简单复制文物造型,而是把东莞人的集体记忆转化成可触摸的生活美学。”市集策划负责人介绍道。据统计,仅开放日当天就售出文创产品逾3000件,手作体验参与人数突破1500人次。

  新馆探秘:未来文化地标的生长轨迹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东莞市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建设中的新馆工地。通过沙盘模型和VR漫游,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玉兰花开”建筑形态清晰呈现——4万平方米的空间如同绽放的市花,中心大厅的穹顶采用岭南传统天井结构,自然光将透过镂空铝板在地面投射出东莞老城地图的光影。参观者戴上安全帽穿梭在钢结构骨架间,能看到未来陈列展览区的智能恒湿系统预埋管线,以及藏品库区特有的抗震墙体构造。“这不像工地,倒像巨型乐高实验室!”一位建筑系学生惊叹道。新馆预计2026年建成,届时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文物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博物馆,其地下停车场还将配备200个新能源充电桩,体现生态与人文的共生理念。

  联盟共治:文化资源的毛细血管式渗透

  东莞博物馆联盟在此次活动中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全市23家成员单位不仅联合推出“镇街文化接力”活动,还共享了年度特展数字资源库。例如茶山博物馆的南社明清古村落VR展、滨海湾新区的水下考古直播,都能在主会场通过5G技术实时体验。这种“中心馆+卫星馆”的运营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让分散的文化资源形成网络效应。“就像用一根线串起散落的珍珠。”联盟秘书长如此形容。数据显示,博物馆日期间各成员单位总访客量达12万人次,较去年增长40%,其中三成游客通过联盟推出的“文化护照”完成了跨馆打卡。

  从一张手绘明信片到一座智慧场馆的蓝图,东莞用兼具仪式感与烟火气的实践证明: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保险箱,更是塑造未来的孵化器。当市民捧着新买的龙舟造型雪糕走过工地围挡,围挡内外仿佛两个平行时空——一边是正在凝固的历史,一边是流动的生活,而连接它们的,正是这座城市对文化共生最真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