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有一个地方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温度。位于清河路社区的“和谐苑”小区,近年来因一项名为《一家亲》的社区共建计划而悄然改变。这项由居民自发发起、街道办支持的创新实践,不仅重新定义了邻里关系,更成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一个生动样本。
走进“和谐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公共花园,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聊,孩子们在安全区域内嬉戏。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随意堆放、车辆乱停乱放、邻里之间互不往来。改变的契机源于2019年春天的一次社区议事会。当时刚当选业委会主任的退休教师周文斌提议:“我们不能总等着别人来改变,应该自己动手打造理想家园。”
《一家亲》计划就此诞生。这个计划最初只是简单的楼道清洁值班表,渐渐发展成包含邻里互助、文化共享、环境共建三大板块的综合性项目。最令人称道的是“爱心菜篮”行动——每家每户将多余的新鲜蔬菜放入小区门口的共享菜篮,需要的人随时可取。这项行动不仅减少了食物浪费,更成为连接邻里的情感纽带。
七十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是计划的受益者之一。“去年我生病住院,对门的年轻人不仅每天帮我取报纸,还轮流给我送饭。”她说着眼眶泛红,“以前住了十几年都不知道邻居叫什么,现在整个小区都是我的亲人。”
除了生活互助,《一家亲》还注重文化共建。每月最后一个周末的“邻里文化节”已成为小区传统。居民们自发组织书画展览、戏曲演唱、手工教学等活动。上个月,八岁的王小朵和她的同学们在文化节上表演了自编的环保主题话剧,台下坐满了为他们鼓掌的叔叔阿姨。
小区环境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居民们共同设计了“口袋花园”项目,将废弃角落改造成微型花园。从事园林设计的业主免费提供设计方案,建筑行业的业主负责施工,甚至孩子们也参与绘制环保标识。现在,小区绿化覆盖率从原来的25%提升至38%,去年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居住区”。
当然,任何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一家亲》计划推进过程中也曾遇到阻力。部分居民认为这些活动侵占个人时间,还有人质疑公共经费的使用。业委会通过建立透明的财务公示制度,以及采用“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将志愿服务时间折算成可兑换的社区服务,逐步赢得了居民信任。
社区党委书记杨建国表示:“《一家亲》最可贵的是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政府要做的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搭建平台,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据悉,该模式已在全市多个社区推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应用。
夜幕降临,小区中心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声。每周三的广场舞时间到了,居民们陆续聚集而来。人群中,能看到年轻白领和退休阿姨一起舞动,外来租户和老住户并肩谈笑。这种和谐的场景,正是《一家亲》计划最生动的写照。
专家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亲》模式为破解“邻里不相往来”的现代社区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创造共同体验重建社区认同感,使冰冷的钢筋水泥变得温暖有人情味。
如今,“和谐苑”的居民们正在筹划新的项目——建立社区共享工具屋和儿童托管中心。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正如小区入口处那块居民自发立起的石刻所言:“此心安处是吾家”,这或许就是对《一家亲》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