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成立银耀旗山老干部志愿服务队
在东莞市老年大学内,一场庄重而温暖的仪式近日拉开帷幕。市委老干部局正式宣布成立“银耀旗山”老干部志愿服务总队,标志着东莞离退休干部社会服务事业迈入新阶段。这支以“1支总队+N支分队”模式组建的队伍,目前已有2165名老干部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9万小时——相当于一个人不间断奉献超过10年。这一创新举措,既是东莞深化“红霞增辉耀南粤”系列活动的重要实践,也为银发人才搭建了老有所为的广阔舞台。

党建引领:银发先锋的使命传承
在启动仪式上,市委老干部局特别强调“党建+人才+志愿”的三维联动模式。通过设立党建指导员、思政宣讲员等“五员”岗位,老干部们将带着数十年积累的党政工作经验,走进企业车间指导非公党建,深入校园讲述改革开放亲历故事,协助社区化解邻里矛盾。正如一位参与仪式的老同志所言:“退休证不是终点站,而是服务社会的通行证。”这种以党建为纽带的工作机制,既发挥了老干部的政治优势,又将红色基因注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服务矩阵:从校园到社区的立体渗透
志愿服务总队精心设计了“三进”行动框架:党建指导进企业、思政教育进校园、公益活动进小区。在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企业里,退休的政工干部正帮助年轻创客团队完善党支部建设;东莞理工学院的思政课堂上,白发讲师用“一张粮票看发展”的鲜活案例激发学子爱国情怀;南城街道的社区广场上,擅长书法的老同志免费为居民书写家风家训。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点单式”服务,如同构建起覆盖城市各个角落的银色服务网络,让老干部的专业经验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柔性力量。

品牌锻造:九年积淀的银耀之光
值得注意的是,“银耀旗山”并非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自2019年创立以来,该品牌已历经五年淬炼,从最初的几十人小队发展为如今拥有2000余人的“志愿军团”。在去年底的五周年纪念活动上,志愿者们用自编歌舞《银龄旗山情》生动诠释了“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通过星级评定、时长银行等激励机制,让志愿者的付出获得更多社会认同,使这支队伍成为东莞文明城市建设的“银色名片”。

代际共融:经验与活力的化学反应

在东莞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迎新文艺演出中,一幕特别的场景令人动容:72岁的退休法官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演绎普法情景剧,传统经验与现代思维碰撞出智慧火花。这种“银龄+青龄”的协作模式,正是服务总队着力推广的跨代际服务范式。年轻社工负责新媒体宣传和技术支持,老干部则贡献人生阅历和实务智慧,二者优势互补,形成志愿服务生态的良性循环。正如市委老干部局领导在致辞中强调:“要让老一辈的沉淀成为年轻一代的养分,让志愿服务成为传承城市精神的活态课堂。”

制度护航:构建老有所为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服务可持续开展,东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由市委老干部局牵头制定的《志愿服务总队管理办法》,明确了培训、保障、表彰等22项具体条款。各镇街党建办设立专项经费,为活动开展提供物资保障;市老年大学开辟“志愿技能提升班”,教授智能手机应用、急救知识等实用课程;部分社区还试点“时间储蓄”制度,志愿者可用服务时长兑换健康体检等福利。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为银色列车铺设的轨道,让老干部志愿服务既能激情启航,更能行稳致远。

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正以“银耀旗山”为支点,撬动离退休干部这座经验富矿的社会价值。当两千余名银龄志愿者穿梭在工厂、校园和街巷,他们书写的不仅是晚霞生辉的个人诗篇,更是一座城市对“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将银色人才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创新探索,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值得期待的“东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