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直通车>正文

东莞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1%|环境治理

时间:2023-08-30作者:纪晓岚阅读:18分类:民生直通车

  

  在广东省东莞市,一场围绕固体废物治理的绿色变革正在深入推进。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东莞以工业固体废物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和全链条管理,正逐步实现“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截至2023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达90.98%,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更达99.98%,提前两年完成省级设定目标。这一成绩背后,是东莞将“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肌理的系统性实践。

  政策框架:56项指标构建“无废蓝图”

  2021年出台的《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精准路线图。方案围绕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五个维度,设置了56项具体指标,并创新性采用“三步走”策略。例如,针对电子制造业集中的特点,要求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减少边角料产生;对于造纸、家具等传统产业,则强制推行废料分级回收制度。这种“一业一策”的设计,使得政策既能对接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宏观要求,又能解决本土企业实际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协同推进。根据测算,每提高1%的工业固废利用率,可减少约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5000辆家用轿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这种“减废即减碳”的联动效应,让环保行动产生了气候治理的附加价值。

  技术赋能:从“垃圾山”到“城市矿山”

  在长安镇某电子产业园,过去堆积如山的废电路板如今通过等离子熔炼技术,可提取出纯度99.9%的金、银等贵金属。这种资源化模式被形象地称为“城市采矿”,其经济价值堪比开采一座中型金属矿脉。目前,东莞已建成12个类似的专业化处置中心,形成覆盖金属、塑料、危废等八大类固废的回收网络。

  对于难以直接利用的废物,东莞探索出“协同处置”新路径。水泥厂通过将工业污泥作为替代燃料,既解决了废料出路,又降低30%的燃煤消耗;陶瓷企业把抛光渣掺入胚料,使瓷砖抗折强度提升15%。这些案例印证了生态环境部倡导的“无废生产方式”可行性,也为全国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市场机制:价格杠杆撬动绿色转型

  为破解固废处置成本高的难题,东莞创新性地引入“绿色差价”制度。对主动采用清洁技术的企业,给予每吨处置费15%的财政补贴;相反,超标排放者需支付基准价3倍的惩罚性费用。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立竿见影——某五金产业集群在政策实施后,废酸液回收率从62%飙升至91%。

  同时,政府搭建的固体废物交易平台,让废料流动像网购一样便捷。企业发布供需信息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处置商,运输成本平均降低40%。据统计,该平台每年促成交易量超200万吨,相当于为全市企业节省物流开支1.2亿元。

  社会共治:环保意识唤醒全民参与

  在万江街道的“无废社区”,居民扫码投放垃圾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种“绿色账户”模式使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5%。针对小微企业,环保部门开发了“无废诊断”小程序,输入生产数据即可生成减废方案,已有3700家企业通过该工具优化了工艺流程。

  教育领域同样动作频频。全市132所中小学开设“无废课堂”,学生们用废旧塑料制作的生态砖,已用于铺设3公里长的社区步道。这种“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传导效应,正在重塑城市环保文化。

  未来挑战:95%利用率目标下的深水区改革

  尽管成绩显著,东莞迈向95%综合利用率的目标仍面临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薄弱,固废处理成本占营收比重高达8%;个别镇街的收集转运体系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对此,市政府计划在2025年前投入5.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智能化分拣中心和完善镇村回收站点。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意见》将“无废城市”纳入国家战略,东莞的实践不仅关乎本地环境改善,更肩负着为制造业城市探路的重任。当生产线上的废料转化为新的资源,这座“世界工厂”正在书写绿色发展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