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东莞麻涌镇正以一场甜蜜的产业变革悄然出圈。这座素有"岭南水乡"之称的古镇,近日正式挂牌"荔枝+文旅"融合示范区,并创新推出首条水乡荔枝采摘航线,将千年荔枝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巧妙嫁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打造了一条"可摘可游可品"的沉浸式体验线路。
水乡基因遇上千年荔香
麻涌镇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与七百余年荔枝种植历史,构成了产业融合的天然优势。2024年最新发布的东莞荔枝休闲采摘点中,麻涌凭借"大湾区大号地铁"沿线的交通便利性,成为串联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枢纽节点。当地农文旅部门将古荔枝林与水乡游船相结合,设计的采摘航线不仅包含传统果品采收,更融入龙舟观赛、咸水歌非遗展演等特色环节。据镇文化旅游办透露,首航当日即吸引超300名游客登船,其中家庭游客占比达65%,印证了"亲子研学+生态采摘"模式的吸引力。
全域研学激活产业动能
在"全域研学"战略推动下,麻涌正将单一种植业升级为复合型产业链。镇内16个标准化荔枝园均配备研学导师,开发出"荔枝生长观察日记""古法烘焙体验"等12门实践课程。以创艺生态农场为例,游客采摘的荔枝可直接送入毗邻的食品工坊,在非遗师傅指导下制作荔枝蜜饯或荔枝气泡饮,实现"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参与。这种深度体验带来显著经济效益——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参与研学项目的果园客单价较传统采摘提升120%,二次消费占比突破40%。
多维融合打造品牌矩阵
麻涌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叠加。在近期举办的"都市田园·乐游麻涌"嘉年华中,荔枝元素被巧妙植入多个场景:汉服爱好者穿梭于挂满红果的荔林拍摄国风大片;网络达人通过直播带领观众云体验"荔枝宴"烹饪;定向越野选手需在采摘点完成荔枝知识问答才能获取下一站坐标。这种"荔枝+"的跨界思维,使得原本仅有两周集中采收期的荔枝产业,延伸出全年可运营的消费场景。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已被纳入2024年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将在全市51个采摘点推广经验。
基础设施构筑体验闭环
为确保游客获得舒适体验,麻涌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完善配套体系。新改建的8公里滨水绿道串联起主要荔园,采用防滑设计的采摘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立的"荔枝驿站"不仅提供冷链暂存服务,还配备AR设备展示荔枝栽培史。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慧化应用——通过"麻涌文旅"小程序,游客可实时查看不同品种成熟度、预约水上巴士接驳,甚至为认养的荔枝树远程浇水施肥。
这场以荔枝为媒介的文旅实验,正在重构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当夕阳西下时,满载游客的乌篷船划过如火的荔林,船娘端出用井水冰镇的糯米糍荔枝,这幅新旧交融的画面,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随着6月荔枝盛季的到来,这条水乡航线预计将接待游客超万人次,为当地带来逾千万元综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