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昨夜,北京气温骤降,但位于朝阳区的UME影城内却热气腾腾。晚上七点整,动画电影《门神》在此举行首映礼。能容纳三百人的巨幕厅座无虚席,灯光暗下,荧幕亮起,一段充满东方奇幻色彩和温暖年味的故事缓缓流淌而出,将在场观众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民俗世界。
这部由本土团队历时五年匠心打磨的动画电影,并未遵循时下热门的科幻或神话改编路径,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最具中国传统烟火气的“门神”信仰。影片讲述了在一个逐渐淡忘传统节俗的现代小镇上,一对即将因神力消散而消失的小门神——神荼和郁垒,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重新找回自身价值,并帮助一个面临困境的单亲家庭找回团圆年味的故事。导演陈岩携主要配音演员亮相现场。陈岩在映后交流中动情表示:“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更是一封写给所有中国人的情书。它关于记忆,关于守护,关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年味儿。”
影片的精良制作首先征服了观众。无论是参考了天津杨柳青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风格的门神造型,其色彩浓烈饱满,衣纹线条飘逸又充满力量感;还是片中那座虚拟却极具真实感的江南水乡小镇,青石板路、腊月里晾晒的鱼干腊肉、贴着褪色春联的老宅门扉,无不细致入微,构建出一个既怀旧又梦幻的视觉奇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兽”的原创设计,影片一改其 traditionally 凶猛可怖的既定形象,赋予其更为复杂的情感与动机,成为了推动剧情的关键角色,这一大胆创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认可。
然而,《门神》最打动人心的,并非仅是视觉上的华丽,而是其深刻的情感内核与文化表达。影片巧妙地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是神荼、郁垒作为“职场边缘人”在神界的冒险与挣扎,他们面临“绩效考核”和“下岗危机”,喜剧包袱不断;另一条线则是现实中小女孩雨婷和母亲在经营祖传老面馆过程中的艰辛与守望,情感真挚朴实。两条线索最终在天际圆月、爆竹声声的除夕夜完美交汇,完成了守护与成长的主题升华。这种将神话人物“去神化”,赋予其凡人情感与焦虑的设定,让古老传说与当代社会的“职场文化”、“家庭情感”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既接地气,又不失浪漫想象。
“我们不是在重复传统,而是在对话传统。”制片人王磊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门神,在过去是驱邪避鬼的符号,但在今天,他们更应该是守护我们心中那份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的期盼的象征。电影试图探讨的是,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那些看似古老的仪式和信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新的连接。” 这一创作理念,显然击中了当下许多观众的内心。现场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年轻母亲告诉记者:“电影放到最后,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爸爸贴门神、妈妈准备年夜饭的场景。已经很多年没有那种感觉了,这部电影把它唤醒了。”
《门神》的出现,被视为国产动画电影在题材挖掘上的一次有力拓荒。在过去,《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成功激活了经典神话IP,证明了传统文化宝库的市场潜力。而《门神》则更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民俗生活中更普遍、更接地气的信仰符号,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解读和人文关怀。它没有停留在符号的简单复刻,而是深入肌理,进行了一场充满诚意的现代转译。
首映场结束后,社交媒体上已涌现出首批观众的真实评价。“笑点与泪点齐飞”、“美术风格吹爆”、“没想到看个门神的故事把我自己看哭了”、“这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样子”等好评不断刷屏。许多影评人也预估,凭借其过硬的质量、普世的情感以及应景的年节气氛,《门神》极有可能在这个春节档期脱颖而出,成为一匹势头强劲的黑马。
更重要的是,它仿佛一剂温润的文化药引,在这个年味日渐式微的时代,重新唤起了潜藏于公众集体记忆深处的情感。当散场的灯光亮起,人们走出影院,寒风依旧,但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多了一丝暖意。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对需要被重新擦亮的门神,守护着家的安宁,也守护着关于团圆、关于期盼的最原初的那份感动。这部电影,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用最现代的艺术语言,完成了一次对古老传统的深情致敬,也为国产动画的创作之路打开了又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