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东莞启动2025工业AI“百景大赛”,打造全球工业智能化转型标杆

时间:2025-05-30作者:小刘阅读:40分类:莞聚头条

  东莞启动2025工业AI“百景大赛”,打造全球工业智能化转型标杆

  昨日,东莞市2025年工业AI应用创新挑战“百景大赛”发布会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推进会在滨海湾新区隆重举行。这场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政府等多部门联合指导,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的盛会,标志着东莞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活动以竞赛为纽带,旨在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树立标杆。

  滨海湾新区:AI产业的“热带雨林”

  作为活动主办地,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萧爱莲在推介中生动比喻:“这里如同人工智能的‘热带雨林’,既有OPPO、vivo这样的‘参天大树’,也有200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的‘生态群落’。”这片产业沃土不仅拥有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更通过政策叠加效应——国家战略与省市支持的双重赋能,为工业AI场景创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试验场。例如,手机制造中的缺陷检测、供应链优化等环节,均可通过AI技术实现“显微镜级”的精度提升与“神经网络式”的流程重构。

  “百景大赛”的三大创新支点

  此次大赛的命名颇具深意——“百景”既象征工业场景的百花齐放,也暗喻技术落地的“百种视角”。其核心设计围绕三个维度展开:

  场景驱动:聚焦电子制造、生物医药等东莞优势产业,要求参赛方案必须解决真实产线上的“痛点”,如某网页提到的制药领域“有限组合优化”难题,通过AI算法将传统试错成本降低90%以上。

  联合体机制:区别于传统竞赛,大赛要求团队必须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员,确保技术“不悬浮”——就像搭建一座桥梁,学术界的钢筋(理论)与工业界的水泥(经验)缺一不可。

  决策智能突破:赛事特别关注新一代AI的决策能力,推动技术从“数据统计”的初级阶段(如简单预测)向“类人推理”跃迁。例如,某工厂的排产系统若能像老练的车间主任一样权衡订单优先级与设备损耗,便是理想的参赛案例。

  政策与技术的“双螺旋”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生产力跃升的驱动力量”的论述,在东莞的实践中呈现为政策与技术的深度耦合。一方面,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推出“创新联合体推进计划”,通过税收优惠、数据开放等措施,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政策特区”;另一方面,东莞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已开设“AI+制造”交叉学科,每年定向输送500名“既懂代码又懂车床”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政府搭台、学界编剧、企业主演”的模式,正形成良性循环——正如某与会专家所言:“过去技术转化像沙漠里种树,现在则是雨林中育苗。”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光速通道”

  大赛承办方之一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透露,优胜项目将获得“三免两补”支持:免场地租金、免数据使用费、免原型测试费,以及最高500万元的产业化补贴。更值得关注的是,OPPO等龙头企业已承诺开放真实产线作为“技术试炼场”——想象一下,某个AI质检算法上午还在代码评审会,下午就能在每秒处理20部手机的流水线上验证效果。这种“零时差”对接,正是东莞作为制造业之城的独特优势。

  全球竞赛下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争夺AI“制高点”的背景下,东莞模式提供了差异化思路:不盲目追求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垂直领域的“工业知识图谱”。例如,某参赛团队开发的“焊接工艺优化AI”,通过吸收老师傅的“手感参数”与材料科学的分子数据,将汽车零部件良品率提升至99.97%。这种“工匠精神+数据智能”的融合,恰如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既不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也不是对西方的简单模仿。

  随着报名通道的开启,这场持续半年的技术马拉松已吸引来自23个城市的团队提交方案。正如大赛口号“龙舟竞渡,跑马争先”所喻,工业AI的发展既需要龙舟队的协同发力,也离不开个体创新的奋勇突破。当数百个“AI微创新”在东莞的工厂车间星火燎原,或许正是中国回答“如何让AI真正创造价值”这一世纪命题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