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东莞晋级万亿之城,制造业如何撑起1.2万亿

时间:2022-07-11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20分类:莞聚头条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东莞这座以制造业立城的城市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2023年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万亿GDP城市中地级市的标杆代表。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跨越60%门槛,标志着这座"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进入质变阶段。这一数据不仅超越了2022年提出的53.7%阶段性目标,更以加速度姿态改写产业版图。

  从代工车间到创新枢纽的蜕变路径

  回溯东莞发展历程,这座曾以"三来一补"模式闻名的城市,如今正经历着类似"蚕蛹化蝶"的产业跃迁。2023年工商登记注册户数突破100万户的庞大规模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虎门、长安等镇街GDP相继突破500亿元,形成"多点开花"的增长极。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持续十年的"科技东莞"工程,将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41件的创新积累所铸就。正如雁田村组两级总资产突破百亿、村民人均分红超4.7万元的案例所示,产业升级的红利正在向基层社会毛细血管渗透。

  先进制造业的六大支柱解析

  深入剖析60%的先进制造业构成,可见东莞已构建起立体化产业矩阵:

  智能终端制造集群依托华为等龙头企业,形成覆盖研发设计到精密组装的完整生态链;

  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细分领域突破,实现进口替代率提升;

  新能源产业借势湾区绿色转型,在储能电池、光伏组件环节形成百亿级规模;

  生物医药领域凭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逐步填补芯片封装测试环节的国内空白;

  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传统工厂提供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推动"老树发新芽"。

  这种产业结构被产业园开发者形象比喻为"榕树经济"——主干产业强壮有力,气根企业衍生出庞大配套网络。

  政策工具箱的协同效应

  东莞市政府在2023年连续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对标省委"1310"部署,将产业园定位为"不可替代的引擎"。具体措施包括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撬动企业技改投资,实施"数字领航"计划培育灯塔工厂,以及建立"链长+盟长"双轨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这些政策如同精密齿轮组,相互咬合形成制度合力,使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三年内从1.8%跃升至3.2%。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深水区

  尽管成绩显著,东莞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外部环境上,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订单波动考验企业韧性;内部发展上,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的硬约束倒逼"工业上楼"模式创新。但危机中育新机,2024年规划建设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正尝试通过"工业空间+人才公寓+科研中试"三位一体开发模式破解空间瓶颈。正如市领导强调的"既要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保持清醒",这种理性态度恰是应对复杂形势的关键。

  对区域经济的示范价值

  东莞经验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模板:其"镇域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走廊"的梯次演进路径,验证了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改革活力。数据显示,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72%源自本土培育,这种内生增长模式比单纯依赖外部投资更具可持续性。对于正处转型阵痛期的制造业城市而言,东莞证明"腾笼换鸟"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通过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实现价值跃升。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回望,东莞1.2万亿GDP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数字规模本身,更在于其构建的"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三角框架。当这座城市将"世界工厂"的标签升级为"智造名城",其发展逻辑已从要素驱动彻底转向创新驱动,这或许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