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聚头条>正文

东莞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室揭牌,大湾区AI创新迎来新势力

时间:2018-03-22作者:李四阅读:15分类:莞聚头条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版图上,东莞再次落下关键一子。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理工学院正式签署协议,共建“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这一合作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标志着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东莞正以“大装置+高校+企业”的协同模式,加速从“世界工厂”向“智造高地”转型。

  强强联合:国家级科研力量赋能地方创新

  此次合作的核心主体中科院高能所,是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国家队”,其王贻芳所长领衔的大科学装置团队曾主导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设施,正是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镇城之宝”。而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领域已有多年技术积累。双方将围绕AI底层架构、边缘计算等方向展开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对接东莞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这种“顶天立地”的合作模式——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又扎根产业需求——被业内视为新型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松山湖:大湾区AI创新的“反应堆”

  选择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合作基地具有深意。这里已聚集中国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设施等“国之重器”,犹如科技创新的“核反应堆”,持续释放基础研究能量。近年来,该区域更以“院士浓度”著称:广东院士联合会连续三年在此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张建伟等院士提出的“具身智能是AI下一浪潮”论断,直接推动了本地机器人企业的技术路线调整。新实验室的加入,将进一步补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正如东莞市政府在2025年“一号文”中强调的,这里正成为广深港澳AI产业带上的关键节点。

  技术破壁:下一代互联网的三大突破点

  据合作协议披露,实验室将重点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智能算力网络:通过异构计算架构,实现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产生的海量数据“就地消化”,这好比给科研设备装上“即时思考”的大脑。现有脉冲中子源每秒产生TB级数据,传统传输方式如同用自行车运载集装箱,而新方案可实现“数据高铁”式处理。

  工业互联网安全:针对东莞5万家制造企业面临的设备联网风险,开发基于AI的动态防御系统。该系统模仿人体免疫机制,能对未知攻击进行“预判式拦截”。

  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结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础,研发让机械臂、AGV小车等设备具备“条件反射”能力的底层框架。这与大湾区正在构建的“AI+智能制造”协同体系高度契合。

  产业赋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短路径”

  东莞独特的产业土壤为技术转化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实验室首批合作企业名单中包含多家本地上市公司,其应用场景极具代表性:

  在3C电子领域,AI视觉检测系统将使手机零部件质检效率提升20倍,相当于把“显微镜质检员”升级为“CT扫描仪”;

  在新能源板块,基于联邦学习的电池健康预测模型,可让动力电池寿命评估精度突破95%,直接降低电动汽车维护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湾新区已被明确为“AI广东试验区”,未来将承接实验室的示范项目。其“五个一”工程中的“一平台”(AI开放创新平台)正是由该实验室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人才磁吸效应: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

  合作双方特别设计了“双聘教授”机制,中科院研究员可兼任东莞理工学院博导,这种“一鱼两吃”的人才政策已吸引7个院士团队表达入驻意向。实验室还创新性地设立“港澳青年科学家工作室”,通过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桥梁作用,定向招募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海外英才。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正重塑东莞的科技人口结构——过去三年,松山湖科学城新增科研人员中,35岁以下占比达78%,呈现出“年轻大脑”集聚的鲜明特征。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关键时点,东莞这场与国家级科研力量的“双向奔赴”,不仅将改写区域创新格局,更为大湾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提供了鲜活样本。随着实验室首批项目于2025年四季度启动,一个融合大科学装置、院士智慧与产业需求的AI创新极,正在珠江东岸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