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便民服务台>正文

扶贫记

时间:2025-09-15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1分类:便民服务台

  在群山环绕的西南腹地,有一个名叫“云头寨”的村庄。这里曾经是贫困的代名词,山路崎岖,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的村寨。然而,就在过去的几年里,云头寨却悄然上演了一场深刻的蜕变。这一切,都被一位驻村干部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后来集结成册,取名《扶贫记》。这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如今已成为理解中国乡村变革的一个生动切口。

  《扶贫记》的作者是李卫国,一位从省城农业局被派驻到云头寨的第一书记。初到寨子时,他在日记的开篇写道:“云头寨,名不虚传,村子就在云里头。走访一天,鞋上沾满了黄泥,心里却沉甸甸的。老乡们很热情,但眼神里缺少光。我知道,光是给钱给物给不来的,得找到那把能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

  这把“钥匙”并非一蹴而就。李卫国的日记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琐碎而真实的细节。他记录了下雨天走访时摔的跤,记录了因为语言不通和老乡比手画脚的尴尬,也记录了几次尝试引进产业失败的挫折。最初的扶贫思路是“输血”,送来米面油,但效果甚微。日记里有一句话点明了转折:“扶贫先扶志,致富先通路。志气不通,路不通,一切都是空谈。”

  改变从修路开始。李卫国和村干部们多方奔走,争取资金项目。日记里描绘了开工那天的场景:“炮仗声炸醒了沉睡的山谷,老乡们都出来看,挖掘机第一铲下去,王老汉抹了眼泪。他说,盼这条路,盼了一辈子。”路通之后,李卫国发现寨子里留守的妇女几乎人人会刺绣,绣品精美却换不来几个钱。他联系了外面的文化公司,尝试将传统的民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云绣”品牌。第一批订单下来时,妇女们领到工资的那天,李卫国在日记里写:“杨大姐的手在抖,她说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手艺赚了这么多钱。她眼里的光,就是我想要的。”

  产业扶贫是关键一步。云头寨海拔高,日照足,种出的高山茶叶品质极佳,但以往因为交通和信息闭塞,好茶卖不出好价钱。李卫国引入农业专家改良品种,又通过电商平台打通销售渠道。他还鼓励村民发展林下养殖,散养的土鸡和黑猪成了城里的紧俏货。日记里记录了一位叫阿吉的返乡青年,他最初对扶贫工作充满怀疑,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回来。后来看到村里的变化,毅然返乡创业,搞起了直播带货,成了村里的“电商达人”。李卫国写道:“阿吉对着手机镜头,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推销家乡的茶叶,那一刻,我知道,新的希望已经种下了。”

  《扶贫记》更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对“人”的关注。扶贫不仅是物质的充盈,更是精神的唤醒和社区的重塑。李卫国组织村民重修了废弃的侗族大歌歌堂,请寨老教年轻人唱古老的歌谣。节日里,歌堂再次响起久违的多声部和声。他在日记中感慨:“文化是根,不能丢。乡亲们唱着歌的时候,腰杆是挺直的,那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自信。”

  如今,云头寨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两千多元跃升至逾万元,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闲置的木楼被改造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更重要的是,那种等待、无奈和迷茫的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身影和充满希望的笑脸。李卫国的《扶贫记》最后一篇写道:“我的任期将满,但云头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扶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里的山、水、人,已经拥有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扶贫记》,与其说是一份扶贫工作的汇报总结,不如说是一幅用真情和汗水绘就的乡村新画卷。它没有回避过程的艰难与反复,却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大地上这场波澜壮阔的减贫实践,其最深厚的伟力源于基层实践者的智慧与坚守,更源于亿万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最质朴、最坚定的向往与奋斗。云头寨的变迁,正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之一。

上一篇:拯救内衣少爷

下一篇:拳王高校

相关文章:

1.拳语者2025-09-15

2.拯救之德州风云2025-09-15

3.拳王高校2025-09-15

4.扶贫记2025-09-15

5.青春正好2025-09-15

6.护士2025-09-15

7.披沥迷2025-09-15

8.雷神传说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