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便民服务台>正文

胖婶进城

时间:2025-09-29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6分类:便民服务台

  深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村头的老槐树下已经聚了不少人。今天是李爱菊出发去省城的日子。她穿着闺女去年买的那件紫红色羽绒服,显得格外臃肿,脚上的新皮鞋沾了露水,闪着微光。邻居们都知道,爱菊这次进城,不是去旅游,也不是走亲戚,而是要去儿子家长期住下了。

  “东西都带齐了没?身份证可别落了。”村支书老王一边叮嘱,一边往她手里塞了两包自家炒的花生。李爱菊点点头,嘴唇抿得紧紧的,目光在熟悉的村庄上流转——那排低矮的砖房,那条走了大半辈子的土路,还有远处自家那三亩已经收割完毕的玉米地。

  儿子小军的电话是一个月前打来的。电话里,小军说媳妇怀了二胎,大孙子马上要上小学,实在忙不过来。“妈,您就来吧,城里条件好,我们也好好孝顺您。”李爱菊握着话筒,半天没说话。她知道,这一去,恐怕就很难再回来了。

  **从玉米地到高楼群**

  李爱菊今年六十二岁,村里人都叫她“胖婶”,不只是因为她体型丰满,更因为她为人热情爽朗,谁家有事她都愿意搭把手。在村里,她是种地的好手,一个人能管三亩玉米地;她是村里的“百事通”,谁家红白喜事都请她张罗;她还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奶奶”,帮着外出打工的邻居照看孩子。

  可到了省城,这些本事似乎都没了用武之地。

  儿子家住十八楼。第一次坐电梯时,李爱菊紧紧抓着扶手,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开门需要刷卡,她学了三遍才记住哪面朝上;厨房里的燃气灶打了三次火才着;最让她发愁的是那个智能马桶,一不小心就喷得满裤子是水。

  “妈,这些您不用学,有我们呢。”儿媳小丽总是这样安慰她,可李爱菊看得出来,儿媳眼里的不耐烦。也是,自己连微波炉都不会用,烧水忘了关火,洗衣服分不清哪个是柔顺剂,确实添了不少麻烦。

  白天,儿子媳妇上班,孙子上学,李爱菊一个人在家。她不敢随便出门,怕迷路回不来。站在阳台上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密密麻麻的窗户像蜂巢,却看不见几个人影。她想念村里那些可以串门的老姐妹,想念田间地头那种泥土的芬芳。

  **在快递站找到新天地**

  转变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区门口的快递站招临时工,分拣包裹,按件计酬。李爱菊瞒着儿子去应聘了。

  “阿姨,这活儿可不轻松,一站就是一天。”快递站老板打量着这个胖乎乎的大婶,有些犹豫。

  “俺种地种了大半辈子,不怕累。”李爱菊回答得干脆。

  事实证明,她不仅不怕累,还干得特别出色。那双种了四十年地的手,分拣起包裹来又快又稳;她记忆力好,哪个包裹该放哪个区域,看一眼就记住;更难得的是她那份耐心——有老人来取件不会扫码,她手把手地教;有宝妈抱着孩子不方便,她主动帮忙把包裹送到电梯口。

  不到一个月,“胖婶”就成了快递站最受欢迎的人。老板给她涨了工资,还让她负责培训新员工。

  李爱菊发现,自己在村里练就的本事,在城里并非一无是处。组织红白喜事练就的协调能力,让她能同时处理多个订单;照顾留守儿童积累的耐心,让她能从容应对各种顾客;就连种地时那种“看天吃饭”的坚韧,也让她在遇到刁难时不急不躁。

  更让她高兴的是,在快递站,她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有和她一样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外卖小哥,有保洁阿姨。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李爱菊带来的腌黄瓜、辣白菜总是最先被抢光。

  **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李爱菊的变化,儿子小军都看在眼里。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说话声音也响亮了许多。更让他惊讶的是,母亲学会了用手机支付,学会了在网上买菜,甚至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了几个教做菜的账号。

  “妈,您这学习能力可以啊。”小军打趣道。

  李爱菊笑了笑,没说话。她心里明白,不是自己变聪明了,而是她终于找到了在城里生活的节奏。

  周末,李爱菊带着孙子去附近的公园。她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只顾看着孩子,而是鼓励孙子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她自己则和其他带孩子的老人聊天,交流育儿经验,分享老家带来的土特产。

  渐渐地,以李爱菊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交圈。这个圈子里,有本地的退休教师,有来自其他省份的爷爷奶奶,还有几个年轻的父母。他们轮流组织活动——有时是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有时是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最近还在商量组织一个“社区厨艺班”,让大家轮流教做各自的家乡菜。

  李爱菊负责教怎么做北方的饺子。从和面、调馅到擀皮、包捏,她教得认真,学员们学得投入。那个下午,小小的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面粉飞扬中,每个人都找到了归属感。

  **新的身份,新的开始**

  如今的李爱菊,依然是那个胖乎乎的身材,依然带着浓重的乡音,但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她不再只是“小军的妈妈”、“孙子的奶奶”,她是快递站能干的“胖婶”,是社区里热心的“李阿姨”,是厨艺班上受人尊敬的“李老师”。

  她依然想念家乡的那片土地,想念村里的老姐妹。但她知道,城市化的大潮不会停歇,还会有无数个像她一样的“胖婶”从农村来到城市。她们带着半辈子的乡土记忆,努力在新的环境里扎根、生长。

  前几天,李爱菊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她不是要搬回去长住,而是要把老家的房子收拾收拾,租给来村里投资民宿的年轻人。临走时,她带了一包家乡的泥土,准备回城里种几盆花。

  “等花开好了,我给你们每家分一盆。”她在新建的“老乡群”里发语音,群里是在城里认识的十几个同乡。

  夜幕降临,李爱菊站在十八楼的阳台上,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远处,儿子正在教孙子读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想起老家的田野,想起那些在春风中重新焕发生机的野草。也许,生命就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都能找到生长的力量。而她,李爱菊,这个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村妇女,正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谱写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上一篇:疯狂飘移假爸爸

下一篇:肥猫流浪记

相关文章:

1.花腰新娘2025-09-29

2.花样年华2025-09-29

3.节假日2025-09-29

4.樱桃2025-09-29

5.欣快2025-09-29

6.胖婶进城2025-09-29

7.摆渡人2025-09-28

8.疾速行动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