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北平原的初冬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开原市老城区的巷子里已传来规律的敲打声。六十二岁的张卫国坐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台前,正用刻刀细细雕琢一块椴木。木屑纷飞间,一个头戴元宝帽、手持金如意的财神形象逐渐清晰——这是东北地区几乎失传的民间木雕技艺“开原小财神”的创作现场。
“刀要斜着走,手腕得活络。”张卫国的指尖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他家族四代传承这门手艺,其太爷爷曾在清代末年为铁岭府官员雕刻过一套三十六尊的财神组像。如今,他是全省唯一能完整掌握“开原小财神”七十二道工序的匠人。
“开原小财神”不同于寻常财神造像。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满汉文化特征:既保留传统文财神冠戴,又融入满族绣花纹样;右手执如意象征吉祥,左手托着的却不是常见金元宝,而是关东特有的毛榛果与玉米穗——这是百年前闯关东的先民们对“因地制宜生财”的生活智慧。
这样的文化符号曾几乎消失在时间洪流中。二十世纪末,机制塑料工艺品大规模涌入市场,手工木雕财神像的订单从每年三百尊锐减至不足二十尊。最艰难的2005年,张卫国全年只卖出三尊雕像,“当年连刻刀都生锈了,想着这辈人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传人”。
转机发生在2017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在开原农村发现张卫国创作的财神像,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引起专家重视。经过三年系统整理,“开原小财神”于2020年被列入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令人意外的是,拯救这门老手艺的不仅是政策扶持,还有年轻一代的审美回归。“去年通过网络卖了八十多尊,买主多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张卫国的女儿张薇大学毕业后返乡,为传统财神像开辟了线上销路。她创新性地推出“每月一财神”系列短视频,演示从选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账号粉丝已突破十万。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层面。开原市文化馆联合当地职业院校开设木雕培训班,聘请张卫国担任技术指导。二十七岁的学员李志刚原本在外地打工,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小财神雕刻:“没想到老祖宗的手艺真能养活人,上月刻的五个定制版财神像卖了一万多元。”
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平衡中,张卫国始终坚守底线。他拒绝批量生产的合作邀约,坚持每尊雕像必须手工完成:“机器雕的像缺少魂灵。你看这刀痕的深浅起伏,都是匠人当下的呼吸节奏。”
这样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今年春节期间,辽宁省博物馆特邀展出张卫国创作的“四季财神”系列,四尊融合关东四季物候特征的财神像引发观展热潮。策展人林教授评价道:“这些作品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载体,更是东北开发史的物质见证,每道刻痕都在讲述土地与人的故事。”
夜幕降临时,张卫国的工作室里依然响着叮咚刻木声。暖光灯下,新一尊财神像渐显丰腴姿态,含笑的眼睛仿佛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岁月。窗台上,一盆毛榛果静静生长——这是老人每尊作品里都会雕刻的关东意象,如今已成为开原小财神的独特标识。
在这个机器复制的时代,张卫国依然用最古老的方式诠释着“生财”的真谛: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而是一刀一凿的创造;不是虚无缥缈的祈愿,而是扎根土地的耕耘。也许这正是“开原小财神”穿越百年依旧动人的奥秘——它守护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个民族关于创造与希望的永恒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