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交通运输局近日宣布,“畅通东莞2025”行动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作为大湾区“轨道上的城市群”重要节点,东莞将通过轨道交通扩容、智慧交通升级、路网结构优化等六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高峰拥堵指数下降20%、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至40%,全面构建“外联内畅、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强骨架”:加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
地铁网络延伸:东莞地铁1号线(总长58公里)计划2025年全线贯通,并与广州、深圳地铁实现无缝换乘;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重点连接松山湖科学城与滨海湾新区。
城际铁路扩容:佛莞城际东莞段年内开通,广州28号线东延段启动前期研究,未来东莞中心城区至广深核心区通勤时间压缩至40分钟。
智慧交通“通脉络”:AI赋能破解拥堵难题
东莞全域推广“城市交通大脑”平台,首批覆盖主城区及松山湖片区:
在鸿福路、东莞大道等18条主干道试点“动态绿波带”,通过实时车流分析自动调节红绿灯,测试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0%;
新增500台智能公交电子站牌,提供到站预测、车厢拥挤度提示;
试点“共享车道”技术,在环城路等路段通过潮汐车道和可变导向车道动态分配路权。
民生出行“微循环”:打通“最后一公里”堵点
公交提质:优化调整32条公交线路,新增松山湖至滨海湾快线等5条跨镇直达专线,同步延长80条线路夜间运营时间至23:30;
慢行系统升级:在东城、南城新建50公里风雨连廊,推进运河两岸慢行绿道贯通工程;
停车改革:在拥堵片区推行“错时共享停车”,整合党政机关、商业综合体夜间车位资源超2万个。
重点工程进展
环莞快速三期:预计2024年底通车,将串联7个镇街,分流东部快速30%车流;
狮子洋通道:跨江段主桥墩完成浇筑,建成后将成为连接珠江口两岸最便捷通道;
东莞南站枢纽:启动高铁、地铁、城际“立体换乘”改造,规划预留深莞增城际接入条件。
市民体验升级
“现在用‘东莞通’APP能一键查询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的组合路线,通勤时间比三年前缩短了一半。”在南城工作的深圳跨城族李女士表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东莞公共交通满意度达89.7%,较2021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中山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王教授分析,东莞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点,通过“轨道+智慧+品质”三重升级,不仅破解了“镇街经济”衍生的碎片化交通难题,更以交通一体化加速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市交通局局长郑华在发布会上强调,2025年前东莞将完成交通投资超800亿元,同步启动《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35年)》编制,全力建设链接双万人口、双万亿GDP能级的战略性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