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邑文脉>正文

滑板少年

时间:2025-09-17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10分类:莞邑文脉

  在城市的边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些少年踩着滑板呼啸而过。他们穿梭于废弃的广场、停车场和街角,用轮子与地面摩擦的声响划破沉寂。而纪录片《滑板少年》正是将镜头对准了这样一群年轻人,记录下他们如何在跌撞中寻找自我,又如何通过滑板与命运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部由导演刘冰历时数年跟拍完成的纪录片,不仅聚焦于滑板运动本身,更深入挖掘了三位主人公——刘冰自己、好友扎克和基尔——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家庭暴力、物质滥用、精神抑郁……这些沉重的话题如影随形,而滑板成为了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唯一方式。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扎克在空旷的停车场一次次尝试着高难度动作,摔倒,爬起,再摔倒。镜头拉近时,观众能清晰看到他膝盖上已经结痂的伤痕和新鲜的血迹交织在一起。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一场与自我的较劲。

  值得深思的是,影片并没有将滑板浪漫化。相反,它冷静地呈现了这项运动的双重性:既是逃避的途径,也是面对的方式。当基尔因为家庭问题再次被送入管教所时,他的滑板被没收了。那一刻,镜头停留在他空荡荡的双手上,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少年失去最后寄托时的茫然。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让影片避免了沦为简单的励志故事,而是成为了一个关于当代青少年生存状态的深刻切片。

  影片的拍摄手法值得称道。导演采用大量跟拍镜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滑板之上,体验着每一次腾空和落地。这种视觉语言不仅增强了沉浸感,更隐喻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感。特别是在拍摄滑板动作时,摄像机往往处于较低的位置,这种视角既突出了动作的难度,也暗示着这些少年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他们需要仰视这个世界,却从未停止向上攀登的努力。

  社会学家李雯教授在观看影片后指出:“《滑板少年》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亚文化纪录片的局限,让我们看到边缘群体中的个体如何通过特定文化形式构建身份认同。这些少年在滑板上找到的不仅是乐趣,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的确,影片中那些看似随意的街头对话,实则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和对社会接纳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数年后,三位主人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继续执着于滑板运动,有人陷入更深的困境,有人则在迷茫中寻找新的方向。这种开放性恰恰体现了纪录片的真诚——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逆袭故事,而是一场持续的抗争与和解。

  随着滑板运动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这项曾经的地下运动正在进入主流视野。但《滑板少年》提醒我们,在光鲜的竞技体育背后,还有无数年轻人仍在街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雨后初晴,少年们踩着滑板穿过积水的街道,轮子划开水面,倒映出他们年轻的面庞。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脚下展开。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青春的本质:在失衡中寻找平衡,在伤痛中学会坚强。每一个曾在成长路上跌倒又爬起的人,都能在这些滑板少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滑板的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所有人曾经或正在经历的成长之痛。”

  如今,《滑板少年》已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它最大的成就,是让这些边缘少年的故事被看见、被倾听。在影片最后的一个长镜头中,夕阳西下,少年们踩着滑板消失在城市的天际线下。轮子与地面摩擦的声音渐行渐远,但那份关于青春、梦想与挣扎的记忆,却久久回荡在观者心中。

上一篇:滴答屋

下一篇:滚蛋吧!肿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