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邑文脉>正文

跟随旋律

时间:2025-09-22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7分类:莞邑文脉

  【本报专稿】夜幕下的演播厅,当最后一组音符在空气中缓缓消散,观众席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竞赛,而是一次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国内首档代际音乐互动节目《跟随旋律》正以其独特的温度与深度,悄然重塑着大众对音乐类节目的期待。

  《跟随旋律》的演播现场没有炫目的灯光擂台,也没有竞技排名的紧张氛围。节目创新性地让年轻音乐人与老一辈艺术家组成“音乐伙伴”,通过共同改编、演绎经典曲目,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共创。最新一期节目中,25岁的电子音乐制作人林澈与72岁的民歌艺术家王蕙兰合作改编西南山歌《彩云谣》,当空灵电子音效与苍劲如山涧清泉的原声唱腔交织时,现场许多观众悄然拭泪。

  “我们不是在复刻经典,而是在寻找经典与当代的情感接口。”总制片人陈珂在采访中坦言。制作团队曾耗时半年深入各地采风,从西北花儿到岭南粤剧,从草原长调到江南评弹,节目中呈现的十六组作品背后,是近百首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解构尝试。令人惊讶的是,年轻音乐人主导的改编并未消解传统韵味,反而通过爵士、摇滚、电子等现代元素,让古老音律焕发出令人耳目一生的生命力。

  这种创新并非单向输出。六十五岁的琵琶演奏家李建国在节目中首次尝试与说唱结合,演出后感慨道:“年轻人的音乐语言让我想起琵琶鼎盛时期的创新精神,唐代的《十面埋伏》不就是当时的先锋音乐吗?”这种代际间的相互启迪,恰是节目最动人的副歌部分。

  观众反馈印证了这种创新实验的价值。最新收视数据显示,节目在18-25岁年龄段观众中收视率持续攀升,社交平台上“老歌新唱”话题阅读量已突破3亿次。大学生观众张晓璐的评论颇具代表性:“原本陪爷爷奶奶看电视,现在全家会为哪个改编版本更好听争论不休。”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荧幕之外。节目播出后,多家流媒体平台的经典民歌点播量增长210%,传统乐器培训机构的咨询量出现显著增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苏弘远认为:“这档节目实现了文化传承的破圈效应,让年轻人发现传统音乐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参与创造的活态文化。”

  制作团队透露,后续节目将推出“非遗音乐寻根”特别企划,带领音乐人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最原生的民间音律。正如节目开场白所言:“旋律是时间的河流,我们既是倾听者,也是浪花的塑造者。”《跟随旋律》正用音律为纽带,在代际间搭建起一座看不见却听得见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一场优雅的创造性转身。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改编的作品将在节目结束后集结成数字专辑,收益将全额用于民间音乐保护项目。这种从荧屏到现实的闭环设计,让音乐不仅停留在听觉享受层面,更转化为支撑文化传承的实际力量。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真正的传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