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举办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研训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东莞市于近日举办了2025年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专题研训活动。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市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及研究者的智慧,特邀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国民教授等专家现场指导,为东莞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成果培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设计
研训活动以“成果孵化—转化—辐射”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路径。郑国民教授结合国家级成果奖申报经验指出,优秀成果需具备“问题精准、过程扎实、创新显著、推广可行”四大特质。他以教研课程建设为例,强调成果培育不是“闭门造车”,而要像“种子生长”般扎根教学一线——既要吸收政策阳光(如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要求),也要汲取实践养分(如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痛点突破)。活动现场还通过案例拆解,展示了如何将碎片化经验提炼为体系化成果,某小学教师反馈:“原来我们做的项目式学习已具备成果雏形,经专家点拨后,申报方向更清晰了。”

名家领航:郑国民的三重维度深度解析
作为核心主讲人,郑国民教授从战略、方法、案例三个维度展开专业指导。在战略层面,他结合国际教师教育趋势,提出成果培育需“顶天立地”——既要对标《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宏观目标,又要立足区域教育实际,如东莞“产教融合”的特色基因。方法论上,他总结出申报材料撰写的黄金法则:用数据说话(如教学效果提升率)、用故事点睛(如典型学生转变案例)、用图表增效(如成果推广路线图)。更以语文新课标修订为例,生动诠释如何将政策导向转化为教学创新点,现场听众评价:“既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又有接地气的操作指南。”

东莞实践:构建成果培育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东莞通过“专家智库+校本研修+成果孵化器”模式,逐步构建起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完整生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研训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落子”,后续将成立专项工作组,像“园丁嫁接”一样,把国家级优秀成果(如跨学科教学法)与本地特色(如制造业城市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合。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成果诊断工作坊”,由专家团队对20项在研成果进行一对一辅导,某中学校长感慨:“这种‘把脉开方’式的指导,直接帮我们规避了申报中的常见雷区。”

未来展望:从盆景到森林的成果辐射
随着研训活动收官,东莞教育系统已启动成果培育的“三步走”计划:短期内建立市级资源库共享典型案例,中期组建跨校联盟推动协同研究,长期则通过专家委员会持续跟踪指导。郑国民教授特别提醒,成果推广要避免“昙花一现”,建议采用“卫星校—中心校—辐射校”的涟漪模式,让优秀经验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基层。市教育局表示,下一步将把成果转化成效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转型,共同绘制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