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空险情将市中心的金茂大厦置于全民关注的焦点。当晚18时42分,位于大厦48层的外墙清洁作业平台突发机械故障,四名保洁人员被困在距地面216米的高空摇摇欲坠的吊篮中。随着夕阳西下,冬季寒风逐渐加剧,这个悬于云端的金属吊篮开始出现令人不安的摆动。
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目击者张先生回忆道:\"当时我正在对面办公楼加班,突然听到金属摩擦的刺耳声。抬头就看到斜上方的吊篮呈30度倾斜,两名作业人员正死死抓住安全绳,另外两人正在尝试固定设备。我的心瞬间揪紧了。\"此刻,楼下逐渐聚集的市民纷纷举起手机,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金茂大厦紧急求援\"的现场视频。
18时57分,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高空救援应急预案。六辆消防车、两辆登高平台车以及专门的高空救援队火速奔赴现场。同时,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实施紧急管制,为救援车辆开辟绿色通道。
\"这是我们近年来遇到的最复杂的高空救援之一。\"现场指挥员、特勤大队队长李振华在救援间隙向记者解释,\"吊篮倾斜导致重心失衡,常规救援设备无法直接对接。更棘手的是夜幕降临后能见度下降,而风速正在持续增强。\"
19时20分,第一批救援人员通过消防电梯抵达49层技术层。在检查现场情况后,救援团队制定了三套方案:一是尝试从上方技术层固定吊篮,二是启用登高平台车实施对接救援,最后方案是调动直升机进行空中救援。
此时,吊篮内的情景令人揪心。通过长焦镜头可以看到,四名作业人员全部系着安全绳,采取蹲姿降低重心。其中年龄最大的王师傅今年53岁,有着二十多年高空作业经验,他正在不断安抚年轻同事的情绪。
19时45分,第一套方案开始实施。三名救援人员通过安全绳垂降到位悬吊篮正上方,尝试用液压钳固定钢缆。但由于吊篮摆动幅度过大,尝试未能成功。
20时03分,两辆登高平台车同时作业,分别从大厦东西两侧升至200米高度。现场记者注意到,这个高度已经接近登高车的极限工作高度。就在平台车即将靠近吊篮时,一阵突然增强的阵风使吊篮再次剧烈晃动,救援不得不暂时中止。
\"风速超过安全作业标准了。\"现场气象监测员报告称。此刻楼顶风速已达每秒14米,相当于7级风的标准。
20时30分,救援指挥部启动第三套方案——请求直升机支援。与此同时,心理专家通过远程对讲系统与被困人员保持沟通,指导他们进行呼吸调节和身体平衡保持。
21时17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救援直升机飞抵现场上空。但由于大厦顶部的障碍物和湍流影响,直升机多次尝试悬停都未能成功。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不能再等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振华队长决定采用组合方案:利用直升机在较高位置稳定气流,同时让登高平台车实施二次救援。
21时42分,在直升机悬停创造相对稳定气流的情况下,东侧登高平台车成功靠近吊篮。救援人员刘志刚率先跃入吊篮,迅速为被困人员系上安全挂钩。随后,另外三名救援人员相继进入吊篮,协助被困人员转移。
\"当时吊篮晃动得很厉害,我们必须要快准稳。\"刘志刚事后回忆,\"最先转移的是年纪最大的王师傅,他的脸色已经发白,但还一直说着'先让年轻人走'。\"
22时05分,当最后一名作业人员安全转移到登高平台时,楼下聚集的群众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掌声。此刻,这些高空作业人员已经在寒风中悬停了整整3小时23分钟。
22时30分,四名获救人员被送往市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主治医师表示:\"除一人有轻微低体温症状外,其余人员身体状况基本稳定。这得益于他们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现场应急救援。\"
今日凌晨,事故调查组初步查明,故障起因是吊篮提升机齿轮箱突发断裂。市住建局已责令全市所有高空作业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站在金茂大厦楼下仰望,很难想象昨晚曾在这里发生如此惊心动魄的救援。那些平凡的高空作业者,每天都在为我们城市的美丽天际线默默付出。而这场持续近四小时的高空救援,不仅展现了专业救援队伍过硬的技术,更见证了这座城市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随着城市天际线不断升高,高空作业安全更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据悉,我市正在研发智能高空作业安全监测系统,未来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为高空作业人员构建更加坚实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