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双鞭呼延灼”的深度文化研讨在京举行,吸引了来自文学、历史及艺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之一,呼延灼的形象跨越数百年时光,其身上所承载的忠义精神、军事才能及其复杂的命运轨迹,再度成为学界与公众探讨的焦点,引发了关于传统英雄观当代价值的深入思考。
呼延灼,在施耐庵的笔下以其独特的兵器——一对水磨八棱钢鞭闻名,故得“双鞭”绰号。他并非草莽出身,而是原为朝廷命官,汝宁郡都统制,系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家世显赫,武艺高强,精通韬略。这一身份设定,使其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显得尤为特殊。他受命征讨梁山,却因中计兵败,最终在种种情势所迫下归顺梁山,位列天罡星之列,坐定第八把交椅,对应“天威星”。其人物命运充满了悲剧性与矛盾性,既有对朝廷的忠诚,又有身处乱世的无奈抉择,构成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呼延灼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性格与经历的复杂性。与李逵的莽撞、武松的刚烈、鲁智深的豪放不同,呼延灼更接近于一位传统的职业军人形象。他纪律严明,善于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其引以为傲的“连环甲马”阵曾让梁山军队吃尽苦头,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他同时又背负着沉重的名将之后包袱,对“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他在战败后一度宁愿自杀也不愿落草,最终选择归顺梁山的过程充满了内心的挣扎与煎熬。这种对国家忠诚与对现实妥协之间的深刻矛盾,使得呼延灼超越了简单的“猛将”标签,成为一个更具深度和讨论价值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在发言中谈到:“呼延灼的归梁,并非主动投诚,而是败军之将陷入绝境后的无奈选择。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忠’与‘义’的内在张力。他对朝廷的忠诚是真实的,但战败被俘后,面对宋江的义气感召和现实生存压力,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研究呼延灼,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水浒传》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宏大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多种表现形态。”
除了文学价值,呼延灼的形象在民间艺术和当代文化传播中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传统的评书、戏曲到现代的影视剧、连环画、网络游戏,呼延灼始终是备受青睐的角色。其标志性的双鞭、出色的武艺以及颇具悲剧色彩的英雄气概,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观众的记忆里。特别是在一些影视改编作品中,编剧和演员试图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展现他从高高在上的朝廷将领到梁山好汉的心路历程,使得这一古典人物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呼延灼身上所体现的“信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启示意义。尽管最初与梁山为敌,但自归顺之日起,他便恪守承诺,为梁山事业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直至接受招安后,依旧为国效力,最终在抗击金国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完成了其作为武将的宿命。这种对承诺的坚守和对职责的担当,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环。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对呼延灼等古典文学形象的持续解读与探讨,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民族精神谱系的一次次梳理与激活。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重新审视呼延灼这样的经典人物,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关于忠诚、信义、责任以及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智慧,为构建当代价值体系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本次研讨不仅深化了对呼延灼这一具体人物的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随着国学的复兴与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像呼延灼这样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必将继续焕发新的活力,其故事与精神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不断讲述、诠释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