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夜幕初垂,城市华灯渐起。在闹市区一条不甚起眼的巷弄深处,一阵铿锵有力的鼓点与贝斯低音率先穿透墙壁,紧接着是电吉他撕裂长空的嘶鸣。这并非某支地下乐队的排练现场,而是一家名为“摇滚食堂”的音乐主题餐厅每晚准点上演的开幕序曲。在这里,摇滚不仅是听觉的盛宴,更与舌尖上的味觉体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推开厚重的、贴满各类乐队海报的隔音门,声浪裹挟着食物香气扑面而来。近三百平的空间内,工业风装修粗粝而直接,裸露的红砖墙、金属管道、悬挂着的黑色金属网架与暖黄色的射灯交织碰撞。墙上并非寻常餐厅的装饰画,而是珍藏版的唱片封套、泛黄的演唱会门票、以及老板与众多国内摇滚音乐人的合影。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餐厅中央那个不算太大却装备专业的舞台,以及悬挂其上的“ROCK NEVER DIE”红色霓虹灯牌。
晚上七点整,一支本地青年乐队登台,奏响今晚的第一个音符。台下,食客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头发花白、身着 vintage 乐队T恤的老乐迷随着节奏轻轻点头,手指在餐桌边缘熟练地敲击着切分音;有下班后结伴而来的年轻白领,初时略显惊讶,随即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感染,放下手机,跟着音乐摇摆起来;也有专程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一边举着手机录像,一边品尝着造型奇特的“摇滚主题”菜品。
“很多人第一次来,都以为我们只是个‘噱头’。”餐厅创始人,人称“老K”的吴伟在演出间隙接受了采访。今年四十二岁的他,曾是一名贝斯手,在音乐行业浮沉十余年。“开这家店,不是单纯想用音乐给吃饭加点BGM(背景音乐)。我想做的,是复刻一种情怀,打造一个能让同好们感到舒适、自在,像家一样的‘据点’。音乐和美食,都是能直接抵达人心、最原始也最真诚的媒介。”
为了这份“真诚”,吴伟在菜品研发上没少下功夫。菜单上的名字极尽摇滚之能事:“涅槃烤鸡翅”配以特调辛辣“怒火酱”,“枪花牛肉汉堡”肉饼厚实汁水饱满,“皇后乐队披萨”拥有歌剧般的丰富配料。但吴伟坚持,名字可以噱头,味道必须硬核。“我们后厨团队里真有以前在五星酒店干过的主厨。不能让人说我们音乐吵,东西更难吃。”一道看似普通的“重金属烤猪肋排”,需要经过长达十二小时的秘制酱料腌制和低温慢烤,才能达到外焦里嫩、轻松脱骨的口感,其用心程度丝毫不逊于对音效的调试。
开业半年多,“摇滚食堂”迅速在城市的美食与文艺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成功地吸引了两类看似不交集的人群:追求新鲜体验与社交空间的年轻食客,以及寻找精神归属与年代回忆的摇滚乐迷。这里周末的演出预约常常提前一周就已爆满,甚至吸引了少数知名音乐人在不公开行程时前来即兴表演。
“在这里,你能看到六十年代的老摇滚和零零后的新世代同桌吃饭,聊可能完全不同的音乐,但因为同样喜欢这里的氛围和食物,就能聊到一块去。”常客张先生说道,他几乎每周都会来两三次,“它不像个纯粹的餐厅,更像是一个文化沙龙,一个用噪音和美味构筑起来的乌托邦。”
当然,运营这样一家特色餐厅挑战亦不容小觑。如何平衡噪音与周边居民的关系、如何持续更新演出内容以保持新鲜感、如何在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性并盈利,都是吴伟团队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他们采取了严格的室内隔音措施,将演出严格控制在晚间特定时段,并积极与社区沟通。在节目安排上,除了固定乐队,也开放给校园乐队、原创音乐人提供展示平台,试图形成一个良性的音乐生态。
晚上十点,又一支乐队登台,奏响今晚的压轴曲目。电吉他失真音色轰鸣,主唱嘶吼,鼓点密集如雨。台下,素不相识的人们举着盛满啤酒的木杯,随着节奏一同晃动身体,合唱着那些刻印在青春记忆里的歌词。空气里弥漫着烤肉、啤酒和人群热烈的气息。
这一刻,美食与摇滚乐这两种最具烟火气与反抗精神的文化形式,在此完美交融。它们共同诉说着关于自由、热爱与释放的古老故事。《摇滚食堂》的存在本身,就如同它所播放的音乐一样,或许小众,却足够炽热和真诚,它证明了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常态之上,人们永远需要诗、远方、以及震耳欲聋的鼓点来安放澎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