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老渔民陈国强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金沙滩上。他的手里不是往日沉甸甸的渔网,而是一个硕大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塑料瓶、泡沫碎片和废弃渔网。这片他从小赖以生存的海域,如今正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
“三十年前,这里的海水能直接淘米煮饭。”陈国强望着浑浊的海浪,眼角刻满岁月的痕迹。他的身后,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正弯腰捡拾垃圾,鲜艳的志愿者服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这是今年夏天以来第七次大型净滩活动,组织者称每次都能清理出超过两吨海洋垃圾。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正在经历艰难博弈。金沙滩所在的湾区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过去十年间填海造地项目增加了37%,滨海度假村和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海洋生态专家监测到的近岸水质指标却连续五年下滑。
“海洋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海洋环境研究所张教授指着实验室里的标本说道。在他身后,陈列着从海滩收集的各类污染物:微型塑料颗粒、石油残留物、甚至医疗废弃物。“这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将回到人类餐桌。”
污染的影响已经显现。当地渔获量较五年前下降逾四成,曾经盛产的牡蛎和蛤蜊大面积减产。渔民们不得不驶向更远的海域作业,成本增加而收获减少。一些年轻渔民开始转行,从事旅游业或进城务工。
旅游业也面临两难境地。夏季旅游高峰时,金沙滩日均接待游客超过三万人次,留下的垃圾量令人咋舌。尽管管理部门增设了500个垃圾桶和提示牌,但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我们每天清扫的垃圾能装满十辆卡车。”景区保洁负责人表示。
环保行动正在各地展开。在金沙滩北侧,一片红树林保育区初见成效,志愿者们种植的十万株树苗成活率达到85%。这些“海岸卫士”不仅能净化水质,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当地小学将海洋环保纳入课程,孩子们定期参加净滩活动。
科技创新也为海洋保护提供新思路。某科技公司研发的海洋垃圾自动收集装置正在试点运行,该设备利用太阳能驱动,每天可收集50公斤漂浮垃圾。无人机巡航监测系统则能实时发现污染源,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渔民主动回收废旧渔网,旅行社推出“无痕旅行”项目,游客可用垃圾兑换纪念品。当地居民组建了海岸巡逻队,劝阻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陈国强的女儿陈静说,这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从事环保工作。
夜幕降临,潮水慢慢吞没白天人们留下的脚印。明天太阳升起时,海滩又将迎来新的一天。保护海洋不仅是清理垃圾,更是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过程。这片碧海金沙的未来,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远方的海平面上,一群海鸥掠过波浪,它们的翅膀在夕阳下染成金色。陈国强停下手中的活计,久久凝视着这片陪伴了他一生的海洋。潮声阵阵,仿佛大海在诉说,又仿佛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