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横店,清晨五点,寒意已悄然渗入影视城外等待的人群。一群穿着各式戏服的群众演员蜷缩着取暖,人群中,一本边角磨损、书页泛黄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被一位年轻女孩小心地捧在手中翻阅。这幕略显穿越的场景,并非某个电影片场的设计,而是当下演艺生态的一个真实切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部写于上世纪前叶的戏剧理论著作,在出版近一个世纪后,依然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浸润着中国表演行业。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剧组,从表演院校的新生到成名已久的演员,这本被誉为“演员圣经”的著作始终未曾远离人们的视野。
“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演戏的手册,而是一条通向艺术真实的路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林卫国如是评价。在他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这本书始终是新生入学后的必读教材。“每年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斯坦尼体系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表演本质的不断探索。”
《演员的自我修养》最初在中国受到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戏剧家章泯、郑君里等人率先翻译介绍了斯坦尼体系,这本书由此进入中国戏剧人的视野。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斯坦尼体系”的热潮。
然而,这本书真正走向大众视野,却是因为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那个始终捧着《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尹天仇”。电影中,这本书记载着一个跑龙套演员对表演的执着和梦想。出乎意料的是,电影的热映竟然带动了这本理论著作的销售热潮,使其从专业圈走向普通大众。
在北京人艺排练厅,导演冯远征正为新生代演员讲解《茶馆》的排演要点。“斯坦尼强调的‘体验派’表演方法,要求演员真正融入角色,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冯远征表示,“这本书教会演员如何从自我出发,抵达角色,最终通过有机的表演创造活生生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快餐式文化消费盛行的环境下,《演员的自我修养》所倡导的沉浸式、体验式的表演方法正面临挑战。数字技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改变了表演的形态,也重塑着人们对表演的认知。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追求快速变现,缺乏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资深制片人张和平坦言,“这种情况下,《演员的自我修养》更像一面镜子,照见行业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但同时,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开始回归经典,重新审视表演的本质。青年演员张子枫表示,在拍摄间隙她总会翻阅这本书:“它提醒我始终保持对表演的初心,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在浙江横店,那本被群演女孩捧在手中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已经传阅了不知多少遍。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一个个年轻人为梦想付出的努力。“虽然现在只是群演,但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每个角色,终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女孩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夜幕降临,影视城的拍摄仍在继续。聚光灯下,那些认真研读过《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演员们,正尝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用真诚的表演打动观众。而在镜头之外,这本厚重的理论著作依然在被一代代表演者传阅、研习,继续发挥着它的光和热。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穿越时空,超越流派,直抵艺术的核心。在变幻莫测的演艺圈,《演员的自我修养》如同一位永恒的导师,默默指引着那些愿意探索表演真谛的人们,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