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有一个村庄的故事格外动人。它并非依靠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源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细腻编织与日常坚守。这个位于江南一隅的高岭村,正以其悄然发生的蝶变,诠释着“漂亮”一词的深远内涵——那不仅是目之所及的环境之美,更是邻里和谐、产业兴旺、文化赓续的生动实践。
初秋时节,漫步于高岭村,恍若走入一幅水墨丹青。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柏油村路洁净如洗,庭前屋后见缝插绿的“微花园”里,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然而,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漂亮”,远不止于此。“以前村子也搞过卫生,但总是‘一阵风’,垃圾清了又堆。现在不一样,干净成了习惯,漂亮成了自家的事。”村民王桂香一边擦拭着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一边说。这一转变,源于村里一场由老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庭院革命”。没有强制命令,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设立“美丽积分”,鼓励村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更成为家庭荣誉的象征。小小的积分制,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维护村庄颜值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村庄的“漂亮”,更深层次地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村里的百年古樟下,常设有“邻里茶话席”。谁家有了矛盾纠纷,村干部和乡贤长辈便会邀上当事人,泡一壶本地清茶,在平和的气氛中拉拉家常、讲讲道理,许多积怨便消弭于无形。村民李老汉家因宅基地界限与邻居多年不睦,就是在几次“茶话”后,双方各让一步,心结豁然解开,如今两家互帮互助,成了佳话。“过去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大家心气顺了,都愿意为村里的事出份力。”村支书感慨道,这种基于人情事理的基层调解,比生硬的法律条文更易入心入行,织就了乡村治理的温情经纬。
产业兴旺,是支撑“漂亮村事”长久延续的血脉。高岭村没有盲目引进工业项目,而是深耕“土特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里的百亩生态果园,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标准种植高品质水蜜桃和葡萄。村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而是成了持股分红的“产业工人”。线上直播带货和认养农业模式,让村里的水果还未成熟就已预订一空。年轻一代看到了希望,纷纷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的周婷回到村里,不仅帮助父母经营果园,还创办了农家乐,用设计感十足的文创包装和沉浸式采摘体验,吸引了不少城里来的游客。“村子变美了,产业做实了,我们年轻人回来才更有底气,能让家乡的‘漂亮’被更多人看见。”周婷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夜幕降临,村文化礼堂里灯火通明,悠扬的丝竹声阵阵传来。这是村里的戏曲社团正在排练。高岭村历史悠久,本地戏曲传承数百年。过去,看戏是唯一的娱乐;如今,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老艺人带新徒弟,农闲时节吹拉弹唱,传统曲调中还会融入移风易俗的新词。文化礼堂不仅是娱乐空间,更成了传承文脉、教化乡风的精神家园。此外,村里还修复了古祠堂、整理了村志、举办了“乡村村晚”,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老传统、老手艺,重新被擦亮,被赋予新的时代生命力。
高岭村的“漂亮”,是一点点干出来、一步步悟出来的。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光鲜,而是触及了乡村发展的内核:以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生活品质,以有效的基层治理凝聚人心,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以文化的繁荣活化乡土灵魂。这些“漂亮的村事”,看似平凡琐碎,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和谐有序的现代乡村图景。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就在乡亲们共同奋斗、共同缔造的日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