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北的老城区深处,一座被岁月浸染的灰墙建筑静静矗立。它门牌上的数字“82”已斑驳不清,邻里都称它为“82号古宅”。近日,随着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纸修缮公告的发布,这座长期被遗忘的老宅重新走入公众视野。
据文史专家初步考证,这座古宅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宅院原为当地一位绸缎商人的私宅,后在动荡年代几经易主,先后作过学堂、临时诊所和民居,最后一位住户于二十年前迁出,此后一直处于空置状态。由于其产权复杂、修缮成本高昂,保护工作迟迟未能推进,直到今年初被纳入本市“历史建筑抢救计划”才迎来转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宅虽显破败,但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青砖灰瓦、雕花窗棂、挑檐斗拱依稀可见当年匠人的巧思。最令人称奇的是院内一棵老槐树,树干需两人合抱,据植物学家判断树龄已超过两百年,比建筑本身更为古老。文物保护工作者李工程师指着西侧墙体向记者介绍:“我们发现了不同时期的砖石砌筑痕迹,从清代的青砖到民国时期的红砖,再到建国初期的水泥修补,这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教科书。”
然而真正让82号古宅引发关注的,是修缮过程中发现的意外收获。工人在清理阁楼时,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书信和账本,墨迹虽已泛黄却仍可辨认。这些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本地丝绸贸易的往来账目,甚至还有家族成员间的私人通信。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这些发现对研究地方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价值。
更令人动容的是老宅承载的人文记忆。在项目组开展的“寻访老住户”活动中,现年78岁的陈奶奶带着泛黄的相册来到现场。她指着东厢房告诉记者:“这是我出生的地方,父亲当年就在这个院子里教我识字。”相片上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与老槐树的合影,让冰冷的历史建筑瞬间有了温度。像陈奶奶这样与老宅有情感联结的市民已有十余人主动联系保护中心,提供了大量口述史料和老照片。
目前,修缮工作正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负责该项目的古建专家强调:“我们不是要恢复它某个时期的样貌,而是保留各个时代的印记。战争时期的弹痕、特殊年代的标语,只要不影响结构安全,都会予以保留。”据悉,工程完成后,82号古宅将作为社区文化展览馆对外开放,首展将陈列此次发现的文物资料和老居民提供的历史影像。
这座古宅的重生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大拆大建到微改造精提升,从推倒重来到有机更新,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正获得新生。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指出:“保护老建筑不是怀旧,而是守护城市的根脉。每一代人都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些叠加的印记共同构成了城市独特的生命力。”
夕阳西下,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脚手架上的灯光渐次亮起,勾勒出老宅苍劲的轮廓。明年春天,当老槐树再度吐绿时,这座沉默多年的古宅将重新迎来人声笑语,继续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时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