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热浪尚未散去,城市中心某Livehouse的后台却比天气更灼热。晚上七点三十分,离正式开场还有一个小时,一群穿着统一训练服的女孩正围成一圈,低声喊着“一二三,加油!”——这是“热舞校花团”每次上台前的固定仪式。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低头玩手机,十六双眼睛里跳动着同样的火焰。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校园舞蹈队。三年前,她们还只是大学城里几个偶然凑在一起练舞的女生;如今,她们已成为拥有十六名固定成员、演出邀约不断的专业舞团。更特别的是,所有成员都来自本市不同高校,从理工科的编程高手到文学院的诗词达人,从医学部的准医生到美术学院的油画才女——舞蹈对她们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生命热爱。
“最初真的就是图个开心。”现任队长、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林薇回忆起创团经历时笑了。大一时她在社团招新日看到几个女生在露天广场即兴跳舞,被那种自由奔放的状态吸引,毫不犹豫加入了她们。“那会儿连个固定排练场地都没有,就在宿舍楼下的空地上练,下雨了还得赶紧收摊。”
转变发生在一年半前。当时市里举办高校艺术节,原本报名的专业舞蹈团队因故缺席,组委会辗转找到她们临时顶场。“接到电话时离演出只剩四天了。”副队长、师范教育专业的赵小曼记忆犹新,“那支舞我们才学了一半,但没人说放弃。”连续四天,她们每天下课后聚在租用的地下室里练习到深夜,有的成员带着课本一边压腿一边背书,有的啃着面包对着镜子反复纠正动作。正式登台时,一段融合了爵士舞与urban风格的原创编舞引爆全场,视频在校园论坛获得数十万点击量,“热舞校花团”由此一战成名。
知名度带来的不仅是掌声。随着商演邀请增多,如何处理学业与训练的关系成为现实难题。团队成员为此专门制定了“铁律”:所有成员综合绩点不得低于3.0,考前两周自动停排,期末月全面停训。这条看似严苛的规定反而激发了大家的高效学习能力。“跳舞让我们更懂得时间管理。”法学专业的陈璐拿出手机展示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复习时段和训练安排,“以前刷手机两小时就没了,现在每分钟都要精打细算。”
舞台之下的挑战远不止于此。没有专业舞蹈房,她们长期租用一家健身房的非营业时段;缺少经费定制演出服,服装设计专业的成员就自己画图改制;遇到高难度动作,体育学院的成员会给大家讲解运动力学原理以防受伤。最令她们骄傲的是,所有编舞都是原创。“我们拒绝模仿网红舞蹈,”林薇认真地说,“每支舞都要讲我们自己的故事。”今年春季编排的《萤火》就是源自成员夜间训练时,看见路灯下彼此汗水闪烁的灵感。
如今的热舞校会团已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这间三十平米的空间是她们用演出收入租下的,墙上贴着历年演出照片和手绘海报,角落堆着磨破底的舞鞋。“看看这些鞋,”赵小曼拿起一双鞋底开胶的爵士舞鞋,“每道裂痕都是成长的印记。”最近她们正在筹备高校巡回公益演出,计划用舞蹈为山区儿童募集图书。问及未来,女孩们相视而笑:“至少要跳到毕业吧?不过就算以后各奔东西,只要音乐响起,我们永远都是热舞校花团。”
晚上八点三十分,开场音乐准时响起。十六道追光下,女孩们腾空跃起的身影在舞台上划出青春弧线。台下有观众举起手机拍摄,但更多人是单纯享受着这场活力四射的表演——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闪耀的舞者中,有人刚结束实验室的有机化学实验,有人明天还要提交三千字的文学评论,有人背包里放着考研英语词汇书。但此刻,她们只是纯粹地舞蹈着,用每一个精准的卡点、每一次有力的震感,讲述着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故事。
这不是又一个“学霸跳舞”的猎奇新闻,而是一群普通大学生用汗水书写的非凡日常。在学业与热爱的天平上,她们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在教室与舞台的穿梭间,她们诠释着当代青年最生动的模样。当最后一個音符落下,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这或许是对这群舞者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