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一场急雨冲刷着青石巷斑驳的墙垣,就在这条位于老城区深处、平日里连导航都难以精准定位的巷弄尽头,一座废弃了近三十年的宅院再次成为全城瞩目的焦点。它不是景点,却吸引着胆大者深夜探访;它未被列入保护名录,却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隐秘传说。这座被称为“西街19号”的老宅,因其电影《鬼屋冤魂》的拍摄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但这部电影所带来的,远不止银幕上的惊悚与战栗。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虽显破败,但高大的罗马柱、精美的雕花窗棂以及院落中已然枯朽的紫藤花架,仍依稀可见昔日的风华。据本地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刘先生介绍,该宅院建于1920年代,最早是一位南洋侨商的私宅,抗战时期曾一度被征用为临时医疗站,解放后辗转成为一家国营单位的职工宿舍,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产权纠纷彻底荒废。“几十年没人住,风吹雨打,加上一些传说的渲染,它慢慢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鬼屋’。”刘先生告诉记者。
而真正将“西街19号”从都市传说推向大众文化的,正是惊悚电影《鬼屋冤魂》。影片以其为故事发生地和主要拍摄地,讲述了一个跨越数十年的家族秘辛与救赎故事。导演徐克帆在之前的访谈中曾坦言,选择此地实景拍摄,看中的正是其无可复制的时代质感与真实肌理。“每一块剥落的墙皮、每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都不是美术组能搭建出来的。它们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这种极致的真实追求,使得影片在视听层面获得了惊人的沉浸感,观众仿佛能透过银幕,感受到老宅中潮湿的空气与沉重的呼吸。
然而,电影的热映在带来票房与讨论度的同时,也将真实的“西街19号”推至风口浪尖。影片上映后,这里迅速成为所谓的“网红打卡地”,尤其是夜晚,不少年轻观众、主播和探险爱好者试图潜入宅内,寻求影片中的惊悚体验,这不仅对本就岌岌可危的老建筑造成了安全隐患,其喧哗与混乱也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以前只是偶尔有人好奇来看看,现在天天晚上都有人来,有时深更半夜还能听到院子里有动静,吓得我们都不敢起夜。”住在离老宅仅一墙之隔的吴阿婆对此苦恼不已。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近期已增派人手加强夜间巡逻,并设置了更醒目的警示标志,但依然难以完全杜绝冒险者的闯入。
《鬼屋冤魂》的走红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再次抛出了一个老生常谈却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历史建筑?是任其在新奇目光的消费下继续衰败,还是应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王教授认为,“鬼屋”标签固然吸引眼球,但简单化的猎奇是对历史的遮蔽。“每一栋老建筑都是一本活的史书,它们背后的故事,无论是辉煌的、平凡的还是悲情的,都共同构成了我们城市的记忆。像西街19号,它见证了侨商投资、抗战救护、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图景,其价值远非一个‘鬼’字可以概括。”他呼吁,社会关注不应止于电影营造的刺激,更应转向对建筑本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理性探讨。“或许可以借此契机,推动对其的修缮与规划,让它能从银幕中的‘鬼屋’,转变为我们城市文化客厅中一个生动的展区。”
电影的余热尚未散去,关于老宅未来的讨论已在民间与学界悄然兴起。片方近日也对外表示,已注意到拍摄地引发的现实影响,正积极与地方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沟通,希望能共同商议出一个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能妥善管理公众关注的方案。
雨后的夕阳为西街19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柔光,暂时驱散了它身上的阴森之气。它依旧沉默地矗立在巷尾,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它因一个虚构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而它的真实故事,关于时代、关于记忆、关于我们如何安放过去并走向未来,或许才刚刚开始被阅读。它的“冤魂”不在别处,或许就藏在被忽视的时光里,等待着被真正地理解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