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周六午后的市中心展览馆,声浪与光影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第十届“数字嘉年华”展会现场,一个并不起眼的展台前却围拢了里外三层的人群。人群中,一对父子格外引人注目——父亲微微躬身,右手轻按在男孩肩上,男孩则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控制器上飞快移动。
“这就是《游戏时间到》里提到的那个解谜环节!”男孩兴奋地转头对父亲说,“原来亲手操作是这种感觉!”
他们口中的《游戏时间到》,正是近期在国内掀起热议的一档创新电视节目。这档每周五晚播出的节目,没有炫目的明星阵容,没有刻意的剧本设计,而是将焦点对准了游戏本身——不仅是电子游戏,还包括传统桌游、户外团体游戏乃至民间传统游戏。
节目制作人李维在接受采访时正忙着调试下一期的道具。“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档节目,”他擦拭着额角的汗珠说道,“更希望搭建一个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通过游戏相互理解。”李维的团队由资深游戏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组成,这种独特的组合让节目既保持了娱乐性,又蕴含教育意义。
最新一期节目中,三代同堂的家庭合作完成“古诗词闯关”游戏的场景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六十五岁的退休教师王美兰和她的孙子配合默契,两人一起破解基于古诗词设计的谜题。“我从没想过《将进酒》还能变成游戏关卡,”王美兰在节目中说,“更没想到的是,我和孙子能玩得这么开心。”
节目影响力正悄然溢出屏幕。市内多家书店报告称,传统文化类书籍和桌游销量近期有显著增长。“特别是《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精选》,销量比上月增长了百分之三十,”新华书店经理陈志明表示,“很多顾客明确表示是看了节目后产生的购买意愿。”
教育界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师范大学教育科技学院教授张立群认为:“《游戏时间到》的成功在于它打破了学习的传统边界,展示了游戏化学习的潜力。这种潜移默化的知识传递方式,特别适合当代青少年的认知习惯。”
与此同时,节目组的收件箱里塞满了观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偏远山区的教师刘女士,她描述了如何借鉴节目中的游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你们可能不知道,”她在信中写道,“你们的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班上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十分。”
不过节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如何保持内容的新鲜度,都是制作团队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周都在创新,”执行制片人赵颖说,“有时候一个好点子需要反复测试几十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随着夜幕降临,展览馆内的人群逐渐散去,但那对父子仍留在展台前尝试不同的游戏。“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父亲李先生告诉记者,“但这个节目给了我们共同的话题和活动。现在每周五晚上成了我们固定的‘游戏时间’。”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的今天,《游戏时间到》或许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缩影。它重新定义了娱乐与教育的关系,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重新发现游戏的本质——不仅是消遣,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传承文化的新载体,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据相关人士透露,节目组正在筹划“校园行动”,计划将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带入更多课堂,让游戏的价值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根发芽。这个起源于荧屏的创意,正在现实世界中书写着超出许多人预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