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电】时隔近二十年,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奇幻杰作《潘神的迷宫》再度于西班牙部分艺术影院重映,此举并非寻常的怀旧之举,而是在当下全球政治气候泛起不安涟漪之际,对历史幽灵的一次深刻回望。这部2006年上映的影片,以其独特的暗黑童话叙事和沉重历史底色,再次叩击着观众的心门,引发关于历史、暴力与人性抉择的新一轮思考。
影片将背景设置在1944年的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权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故事主线跟随一个名为奥菲莉亚的小女孩,她随怀孕的母亲搬入继父——一位残酷冷血的法西斯军官——的驻地。在现实世界的压抑与残酷之外,奥菲莉亚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迷宫,并在其中遇见了古老的潘神。潘神告知她,她实则是地下王国走失的公主,必须完成三项艰巨任务方能回归故土。
然而,《潘神的迷宫》远非一个单纯的儿童奇幻冒险。德尔·托罗以其大师手笔,将血腥的现实与诡谲的寓言精妙编织,创造了一种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质感。电影中,奥菲莉亚面临的超自然考验与继父维达尔上尉清剿游击队抵抗力量的残暴行径并行不悖。维达尔上尉,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化身,其冷酷与对秩序的偏执追求,与潘神所代表的古老、混沌却又不乏怜悯的神秘力量形成尖锐对立。这种叙事上的双线交织,迫使观众不断思考:奥菲莉亚的奇幻历险究竟是她为逃离残酷现实而构筑的内心堡垒,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古老神话?
影片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其毫不妥协的暴力呈现。德尔·托罗并未将暴力浪漫化或风格化,而是以一种冰冷、突然、近乎纪实的方式展现其破坏性。无论是维达尔上尉 casually 用酒瓶砸碎一名农民的脸庞,还是影片后半段一场令人窒息的围剿戏码,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法西斯主义并非一个抽象的政治术语,而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 systematized 的残忍。正是在这种无边黑暗的衬托下,那些微小的反抗举动——女管家梅塞德斯暗中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医生违背命令减轻游击队员的痛苦,乃至奥菲莉亚最终那个看似徒劳却至关重要的选择——才焕发出夺目的人性光辉。
《潘神的迷宫》的核心母题是“选择”与“服从”的对抗。维达尔上尉代表着绝对的服从,他视盲从命令为最高美德,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家人与自己的人性。相反,奥菲莉亚、梅塞德斯和医生等角色,则在不同层面上选择了 disobedience(不服从)。他们听从的是内心的道德律令、同情心与想象力,而非外在的强权。影片通过奥菲莉亚的童话任务一再强调,真正的勇气往往不在于挥舞利剑,而在于做出正确但艰难的抉择,尤其是在无人注视之时。
此次重映,恰逢欧洲多地极右翼势力抬头,民族主义与排外思潮暗流涌动。在此语境下,《潘神的迷宫》焕发出新的警示意义。它提醒观众,法西斯主义从未真正消亡,它可能改头换面,蛰伏于社会缝隙,等待复苏的时机。电影中那个阴森潮湿的西班牙乡村,仿佛一个历史的微缩模型,映照出任何时代里,当权威压制批判、当神话被用来服务民族叙事、当“他者”被系统性迫害时,人性所面临的永恒考验。
吉尔莫·德尔·托罗曾言,他创作的是“一部关于法西斯主义如何摧毁童话、如何扼杀幻想的寓言”。《潘神的迷宫》的伟大,在于它既是一部令人屏息的奇幻史诗,也是一份沉痛的历史证词。它告诉我们,童话有时比现实更为真实,因为它们守护着希望、同理心与反抗不公的火种。在奥菲莉亚故事的结尾,她以自我的牺牲换取了新生,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王位。这个充满争议的结局,并非逃避主义的幻想,而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喻:唯有坚守内心的纯真与正义,才能最终击败看似不可战胜的黑暗。这或许正是这部上映近二十年的电影,在今天依然如此不可或缺、振聋发聩的原因。